金秋时节,稻香阵阵。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在迎接夏粮丰收的同时,卜花村等3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新增的90余公顷水田指标也成功报备入库。“这就意味着,当地又多了同等面积的用地指标可以用于开发建设。”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叶宗达说。
近年来,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坚决落实“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耕地保护新政策,坚决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推进耕地占补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自从占补平衡制度在广西实施后,广西已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2年至今,已累计完成补充耕地7.96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动态监管走在全国前列,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红线底线。
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 实现“一张图”管理
3月29日,对于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项目建设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和珠江—西江经济带、“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该项目历经三年终获国家用地批复。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项目建设用地共占用耕地2359.6288公顷,其中水田917.6564公顷,项目用地报批材料于2018年9月上报国家,但因项目用地未直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等要求,导致一直未能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查并被退件。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项目建设用地的最终批复,得益于广西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有效实现了“一张图”管理。广西自然资源厅通过完善全区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机制、建立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库、确定全区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指导价格、规范完善耕地开垦费征收及缴纳标准等强有力措施,历经三年终于落实了项目补充耕地方案,其中自治区本级保障耕地数量2359.6288公顷、粮食产能2135.1180万公斤(按照当前交易指导价格,相当于20.25亿元);贵港市保障水田规模105.3905公顷、粮食产能57.2455万公斤;来宾市保障水田规模812.2659公顷、粮食产能540.0520万公斤。切实有效解决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项目耕地占补平衡落实难题。
耕地占补平衡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的核心制度,面对“双平衡”的压力,广西积极探索,优化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总体格局,先后高质量编制实施了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了覆盖全自治区、上下衔接统一的国土资源规划数据库,实现了“一张图”管理。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构建“天空地人网”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将自然资源部安排的各项基于卫星影像技术的监测工作在该平台统筹开展,持续推动监测技术创新,推进图斑智能分类,着力提升发现问题“快、准、全”的能力。同时,开发问题上报功能,各地自然资源执法督察部门、各级田长和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可通过调查云App直接上报广西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负责人表示,通过“天空地人网”立体监测监管平台,监测频次从原来的一年一次提升到了目前的实时动态监测。通过平台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的同时,也让违法用地者和违规圈地者无处遁形,促进了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依法高效利用和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有效开展。
2021年以来,运用“一张图”管理模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对广西2008年至2020年获批准的63098个地块进行了监测,发现疑似批而未用地块6093个共25.35万亩、疑似用而未尽地块7242个共42.05万亩;发现疑似违法用地线索3844宗,涉及面积3.42万亩(其中耕地0.51万亩)。截至2021年年底,这些疑似违法用地线索和疑似批而未用问题地块已全部转交各有关市县进行核实处置,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2021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基本完成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调查,全面摸清了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情况,为系统谋划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基础支撑。
建立边角地灵活供应机制 实现零星土地统一开发
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过去城镇布局散落,土地利用集约不足,各地在历年土地收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零星的、小面积、不规则的存量建设用地。这类地块多为高压走廊、市政管网、插花地等边角地块,不具备独立再开发利用的条件,也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针对这一情况,广西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深入调研、细致分析,在充分考虑各方面承受能力和地方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问诊开方”。
贺州市首先想到了在成片开发上“做”文章,印发《贺州市优化土地要素供给若干措施实施方案》,明确不具备独立再开发利用条件、单宗用地面积不超过3亩的零星建设用地,可经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以协议的方式出让。这一政策给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提供了融入周边相邻土地统一再开发的入场券。贺州市将鞍山路28号1747.29平方米的零星国有建设用地以协议的方式出让给贺州市嘉瑞置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交价格为2826元/平方米,总地价493.8万元。出让后,嘉瑞置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将该地块与周边其所有的两宗地块统一进行集中规划开发,建设了瑞芙豪庭生活小区,小区面积土地的价值得以提升。
贺州市还在灵活供应上想办法。边角地块大多在供地时受到地形限制,无法单独进行开发利用。针对这类边角地,贺州市采取划拨给市政部门或市平台公司管理消化供应的方式,灵活用于绿化、路网建设等。据统计,2021年,贺州市供应存量边角用地用于建设绿地、路网建设近200公顷。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自然资源系统先后两次开展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累计盘活存量土地20.30万公顷;累计创建19个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率处于全国前列。2021年,全区共盘活存量土地2.29万公顷,超额完成了建设用地“增存挂钩”任务,柳州市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贺州市“三个一批”盘活存量土地工作法等经验做法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深改委推广。
探索新型模式 助力盘活存量土地
崇左市太平古城内一条条别具特色的文化街区门庭若市,一处处主题体验区人头攒动……曾经没落的古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崇左太平古城位于崇左市江州区,左江江畔,迄今已有近700年历史,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府古城所在地。由于洪涝灾害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原因,古城一度被拆除夷平,砖石被拿去铺设街道。工厂、学校、居民区等城市功能区因缺乏科学规划,土地利用率不高,因缺乏资金和拆迁难度大等问题,片区的存量土地一直无法有效盘活。
2017年,崇左太平古城改造项目被列入广西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当地依托该项目古城进行部分低效用地再开发,共有9个地块被列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古城建设改造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由政府收储土地,挂牌出让后再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对老城核心区的建筑风貌改造,项目设计规划部门通过建筑统一整治来激活旧城空间,并在其中穿插打造经典节点,形成点线结合的旅游组团。
2020年9月26日,崇左太平古城重新开街。项目共改造盘活城镇低效用地144公顷,完成拆除老旧房屋及危旧附属建筑物14.7公顷,城镇用地结构明显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如果说老旧城区的成功改造得益于相关配套资金的有力支撑,那么面对资金相对紧缺或难以统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广西也做了积极的探索。贺州市研究国家、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使用权人的前提下,率先在全区探索“代建租赁”方式。
铜锣湾商场位于贺州市八步区平安西路与鞍山西路交汇处,权属为灵凤村所有,但灵凤村筹措资金较为困难,土地利用效益难以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贺州市采取合作开发集体建设用地的办法,引进浙江某开发商与灵凤村村民共同合作。铜锣湾商场的出资建设由开发商负责,双方约定由开发商按一定的租赁年限租下商场并运营,期满后需将商场无偿移交给村民小组。商场建成后,不仅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还极大地提高了原土地使用权人的收益水平,灵凤村一二组的村民每年可获得83万元的租金;商场实现年产值2000多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500多人次。
据悉,广西还开展了耕地占补平衡三年攻坚行动,2021年实现新增耕地入库1.24万公顷,“旱改水”承诺兑现率达到100%,实现了“旧账清零”。同时,强化全自治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和交易,落实997宗建设项目用地耕地占补,指标调剂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将补充耕地指标购买费用计列项目投资成本,广西长期存在的耕地占补瓶颈得到有效解决。
为进一步巩固耕地占补平衡成果,释放土地红利助力地方发展,目前广西全面推行田长制,实行村级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通过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创无人机应急测绘联动服务平台,实现1小时无人机到场、2小时数据回传优于0.2米的无人机影像,确保准确监测耕地变化图斑;通过采取“自治区+地方”上下联动的核查举证模式,主动发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切实巩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违建别墅、“大棚房”“高尔夫球场”等专项整治成果。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