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在南大西洋中脊岩石学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地幔柱物质参与了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洋壳的增生过程。
海底存在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洋中脊,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片段在地壳增生过程、地形地貌以及成矿效应等方面存在差异。绵延6万多公里的全球洋中脊系统中,多数洋中脊片段的地壳增生过程受到了地幔柱的影响,慢速扩张的南大西洋中脊也不例外。南大西洋地区是理解板块构造与地幔柱这两大地球动力学系统相互作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焦点地区。
海洋一所研究团队在对南大西洋中脊南纬19度单一洋脊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大洋调查第22航次和第26航次在南大西洋中脊系统更广阔地区所获取的新鲜玄武岩样品,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锶-钕-铅-铪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研究发现,南大西洋中脊系统与扩张轴旁侧的圣赫勒拿地幔柱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研究圈定出目前圣赫勒拿地幔柱对南大西洋中脊系统的空间作用范围位于卡德鲁与特立尼达转换断层之间。
研究揭示了南大西洋洋中脊系统与地幔柱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为南大西洋中脊轴部海底热液成矿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该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指数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上,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研究团队完成。张海桃为第一作者,鄢全树为通讯作者。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