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在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模态水是普遍存在于全球海洋亚热带和亚极地环流圈中,温度、盐度、密度垂向均匀分布的水团。它形成于晚冬,随着混合层加深,携带海洋上层的热量、碳、氧气以及营养盐进入海洋内部,对气候变化、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有重要意义。亚南极模态水形成于南大洋的亚南极锋和亚热带锋之间。其中形成于南印度洋扇区的部分称为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
依托于海洋一所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大洋环流及潮波动力学团队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模拟结果,通过与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数据对比,评估了CMIP6模式对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模拟能力,并讨论了该水团的长期变化。
该研究对CMIP6模式中南印度洋东南部深混合层的模拟偏差进行了分析,评估了混合层模拟能力对CMIP6模式合理再现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特征及潜沉过程的重要作用,并定量估算了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潜沉率、体积、密度、温度和盐度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CMIP6模式普遍能够再现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低位涡属性和潜沉过程的年际变化。同时,其潜沉率、体积和密度均呈现减小趋势。
此前的研究将亚南极模态水作为整体,发现其体积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则指出位于印度洋扇区的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体积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加深了对亚南极模态水变化复杂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气候模式评估和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海洋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文章第一作者为海洋一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邱子珊,导师为海洋一所研究员魏泽勋。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