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就记者提问相关问题进行回答。(2012-11-01 10:29)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俊喜]感谢彭司长的介绍,关于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的有关情况,就向各位记者朋友通报到这里,下面请记者朋友们,就你们所关心的问题提问。(2012-11-01 10:29)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俊喜]如果各位记者在现场没有什么问题提问,我们新闻发布会今天需要发布的内容就这些,如果记者朋友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可以与我们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尽可能的把有关情况向各位做一个介绍,谢谢大家,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2012-11-01 10:27)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通过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助推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形势最好的十年。全国油气资源勘探投入由2002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14亿元,增长2.2倍。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2.2亿吨,占1949年以来累计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相继探明华庆、塔河、蓬莱19-3等15个地质储量大于1亿吨的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8亿吨,占1949年以来累计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量由2002年的1.6亿吨增加到2011年的2.03亿吨,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4位。累计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8万亿立方米,占1949年以来累计探明储量的五分之三。相继探明苏里格、普光、徐深等14个地质储量大于1000亿立方米的气田,初步形成了苏里格、塔北等万亿立方米世界级规模大气区。累计生产天然气6095亿立方米,占1949年以来累计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产量由2002年的229亿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013亿立方米,由世界第17位上升到第6位。
上述成果的取得,是基于我们对东北地区多年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系统总结。1949年到2011年,东北地区累计获得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02.2亿吨,可采储量35.5亿吨,石油产量26.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31.2%、40.2%和47.2%。特别是2004年以来,东北地区石油勘探获得多个重要发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4亿吨,占同期全国新增储量的15.3%,相继探明地质储量大于2000万吨的大中型油田5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27亿立方米,占同期全国新增储量的7.9%;发现了徐家围子、长岭2个千亿立方米气区。
为了保证成果的客观、科学,我们组织多方力量进行了系统评价。参加评价的有中国石油的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的东北分公司,吉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单位。在评价对象上,选择了松辽盆地及外围中小盆地、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作为评价区。除了评价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外,还探索评价了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的页岩油。在评价思路上,我们确定油气评价资源序列为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统计法、类比法,适当应用成因法;评价参数依据评价方法和资源类型制定,所用参数具有相对统一性、合理性。(2012-11-01 10:24)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正是这样的工作基础,使我们对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取得了新认识,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预计2030年之前,东北地区可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8亿吨,年均1.5亿吨;累计产油10.6亿吨,年均5300万吨。其中,大庆油田年产量4000万吨将持续到2020年,2030年保持在3200~3500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0.8万亿立方米,年均400亿立方米;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由目前的60亿立方米增长到2030年的260亿立方米。总体看,2030年前东北地区油气当量呈上升态势,有望从2011年的6000万吨油当量增加到2030年的7300万吨,如果页岩油的开发技术和油页岩炼油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东北地区石油产量还将在5000万吨水平稳产更长时间。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使我们对全国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形成新的认识。到2030年,全国常规石油年产量仍保持在2亿吨以上水平,非常规石油年产量3000~5000万吨,常规天然气年产量可接近3000亿立方米,非常规天然气年产量1500亿立方米,总的石油产量有望超过2.5亿吨,天然气产量达到4500亿立方米,油气产量超过6亿吨油当量,大大增强国内油气的保障能力。
通过潜力评价,我们认为,东北地区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南部高台子油层可望通过精细勘探发现规模储量;外围中小盆地实现更多的勘探发现;辽河坳陷的潜山和滩海地区可寻找后备接替区。天然气勘探以松辽盆地北部的徐家围子与双城断陷和南部的长岭、德惠和英台断陷等为重点,以深部断陷火山岩、砂砾岩层系为目的层。油页岩应以寻找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优质矿床为目标,页岩油气以寻找富集区为目标,加强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实现资源向储量和产量的转化。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将会开启新的局面。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2-11-01 10:23)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国土资源部2011年组织完成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之一,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
2007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对科学制定能源资源战略规划和政策、缓解油气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领导给予充分肯定,明确要求继续做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及时掌握全国油气资源潜力变化情况,国土资源部决定,每年选择若干地区开展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年完成的鄂尔多斯等6个盆地的评价成果已向社会公布,促进了社会公众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的客观认识,推动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2011年,又部署开展了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前不久,我们将评价成果上报国务院,国务院领导又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紧紧围绕油气资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地位和影响,系统总结了以大庆为代表的东北四个油田公司的勘探成果和经验,客观回答了石油发展战略中“稳定东部”和“深化东部”的资源基础,是一次将区域经济发展与油气资源评价紧密结合的探索。
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油气地质资源量比2007年评价结果有大幅增长。(2012-11-01 10:16)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一是石油地质资源量增长34%,页岩油潜力巨大。截至2011年底,东北地区石油地质资源量225亿吨,可采资源量72亿吨,比2007年的评价分别增加57亿吨和13亿吨。其中大庆油田石油地质资源量125亿吨,可采资源量51亿吨,分别增加23亿吨和9亿吨。同时,首次评价了大庆油田古龙凹陷页岩油地质资源量11亿吨,初步估算松辽盆地页岩油地质资源量近百亿吨。
二是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增长127%,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5.9万亿立方米。东北地区天然气地质资源量4.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5万亿立方米,比2007年的评价结果分别增加2.5万亿立方米和1.4万亿立方米。其中大庆、吉林油田天然气地质资源量分别是1.3万亿立方米和2.6万亿立方米。初步估算,东北地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5.9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7万亿立方米。
三是油页岩地质资源量增长74%,油页岩和页岩油是两个东西,成为东北地区重要后备能源。油页岩地质资源量5943亿吨,可回收原油87亿吨,占全国可回收原油的53%,比2007年的评价分别增加2524亿吨和45亿吨。
东北地区油气地质资源量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油气理论创新和勘查开发技术进步。一是岩性油藏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拓展了石油勘查领域,进一步落实了红岗一大安、让字井、扶新一长春岭等8个亿吨级油田远景区;二是深层火山岩天然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相继查明了徐家围子和长岭2个千亿立方米气田,发现了王府、德惠和英台3个千亿立方米气田远景区;三是近五年东北地区油页岩新钻探井600多口,大大提高了勘查程度。
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促使我们对全国油气资源潜力形成新的认识。截至2011年底,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939亿吨,较2007年评价的765亿吨增加了22.7%;石油可采资源量245.8亿吨,较2007年评价的212亿吨增加了15.9%。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54.6万亿立方米,较2007年评价的35万亿立方米增加了55.8%;天然气可采资源量33.8万亿立方米,较2007年评价的22万亿立方米增加了53.2%。(2012-11-01 10:15)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副主任李俊喜]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参加《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都知道,石油天然气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2011年已达56%。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提高国内资源供给能力,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0年国土资源部组成完成的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2010)的成果已向社会公布,促进了社会公众对我国油气潜力的客观认识,推动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2011年,国土资源部又部署开展了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工作,这是将区域经济发展与油气资源评价紧密结合的又一次探索。为了使社会更加全面了解评价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今天国土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个通报。应邀出席的有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油气资源评价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此外,还邀请课题组有关人员也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下面请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司长通报《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的有关情况。(2012-11-01 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