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多新需求,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力度;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地质环境勘查力度;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力度……
江苏省地矿局准确把握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坚持面向国家、省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在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履行地质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提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地质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不仅为江苏地矿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更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乡村振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等国家、省重大战略部署保驾护航。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新时代江苏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工作的真实写照。
前瞻性战略指明突破方向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江苏省地矿局坚持全局“一盘棋”,根据局属各地勘单位最具优势的专业技术,统筹规划全局地质工作布局。
局党组要求,各单位要加强顶层设计,各展所长,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突破,主攻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要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对影响单位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要自主实施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局级创新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江苏省地矿局地质一队立足工程地质领域的地下空间,由此带动了其在地质工程勘查和岩土工程施工领域的发展,如今隧道与地下工程已成为其主导优势产业。地质环境院最早是江苏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根据其水工环能力强的优势,江苏省地矿局将其定位为全局广义环境地质工作的龙头单位,重点发展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勘查技术院的定位是地质勘查方法、手段的整个技术服务体系,在全国属地化地勘单位中率先取得了航空物探资质,水上测量也处在领先地位。二七二队则紧紧围绕核电,从最早的核电工程爆破,已发展到包括核电项目预可性研究阶段的地质工程勘查、选址,建设过程中的爆破,及核电项目生活设施的配套、工业废水处理等,各具市场竞争优势。地质五队综合性实力强,业务范围包括地质勘查、岩土施工、涂料。地质六队的强项是工程地质和矿产勘查,在省外及境外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地质测绘院重点发展测绘地理信息……
如此布局,最大的优势是既避免了地勘同质化竞争的通病,又能在局内总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各地勘单位的分工定位,加强协同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潘正勤表示,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正在牵头打造江苏国土资源创新联盟,统筹整合包括江苏省地矿局、华东有色局等单位在内的科技资源,通过优势科技资源集聚、重大科技项目集中、科学合作机制保障等,逐步建成具有江苏省国土资源特色的“政、产、学、研、用”融合的服务平台,推进全省地矿系统科技创新协同作战,发挥综合效能,整体提升江苏省地质工作水平,目前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推进矿地融合,拓展服务领域
战略思维是逼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空间,才能展现自己工作领域的空间,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秉承这样的思维,江苏省地矿局探索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大地质的发展之路。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质工作模式只是单打一的地质找矿。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国家地质工作投入剧减,任务严重不足,地矿形势陷入低谷,许多地勘单位陷入了生存危机。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地勘单位主要丢弃地勘主业做起了五花八门的第三产业,但不多数以失败告终。这是地勘行业一段特定的历史,至今很多资深地勘人说起这段历史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江苏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员活动密集情势,资源禀赋差,传统的地矿工作形势严峻。形势所迫,江苏省地矿局开始尝试开辟新的地质工作空间、领域,比如,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要求越来越高,地上地下空间统筹开发利用,江苏省地矿局主动作为,开拓出更大的地质工作空间、领域。2002年,针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萎缩的实际,源于长期实践的深刻认识,结合江苏地勘的特点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江苏省地矿局创新性地提出广义地质的概念。
随着广义地质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展,不仅包括城市地质,还包括农业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甚至生态地质等,后来被统一称为“大地质”,至今被广泛认可。如今,地质工作已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地质的科学性离不开地质工作,土壤的改良离不开地质工作,生态环保的治理也离不开地质工作。在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哪个领域都离不开地质,彰显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的作用,提升了地质工作存在的价值,也为该局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江苏省地矿局积极构建“大地质、广服务、善作为”的地质勘查服务新格局,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沿海地质调查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地质找矿向清洁能源勘查拓展。该局还在地质灾害治理、地下水及土壤污染调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等方面有效服务,为江苏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贡献地质支撑。此外,他们还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境外矿产勘查、打井供水、水文地质、农业地质等工作。
用政策积极引导科技创新
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非三五年就能轻易打造而成。仅有全盘统筹的战略部署也还远远不够,更要有引导,有明确定位,有扎实措施,有制度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明确责任和激励机制,统筹各系统持续推进,这样才能真正让战略部署落地,让战略变为具体行动,并确保在实施中顺利推进。这也是实现战略部署的关键之举。
科技创新工作在江苏省地矿局的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该局“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该局对科技创新工作每年有目标,有资金投入,有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和相关政策扶持,组织各单位申报相关立项,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该局通过考核引导局属各地勘单位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科技创新的考核纳入局文明单位评比的总平台。评比结果是局对所属各地勘单位的综合打分,包括技术管理、安全生产、地质工作、地方经济、党建等各项指标,其中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占了15%。(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后劲不断增强,并以此抓手积极提升基础性地质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地质工作服务市场的作用。同时,该局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引导扶持力度,局属各地勘单位在尝到科技创新的甜头后,变得更为积极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8月10日,江苏省地矿局召开科技创新会议,明确从六个方面抓好抓实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考核体制机制;集聚资源,打造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加大投入,优化科研技改项目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着力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领导,保障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会上,该局还组织讨论了拟出台的《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科技创新工作考核办法(讨论稿)》,旨在深入推进“创新强局”发展战略,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激励广大科技工作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舍得投入
科技投入是实施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最有效的保障。“十三五”以来,截至2017年底,江苏省地矿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达2.43亿元。近3年,该局更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
为支持科技创新,江苏省地矿局以引导性资金带动局属各地勘单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局及其所属地勘单位两个层面持续投入科技创新,而且科技投入还不只局限于这些科技扶持资金。局属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筹集资金,不仅购置高精尖设备仪器,开展人员培训,还更加注重科研和技术攻关方面的投入。
2017年,地质一队将到账经营收入的2%,即800万元用于科技创新。同时,奖励政策也向科技创新倾斜。2011年,隧道中心在一队成立,这也是迄今为止江苏省惟一的一家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省级研究机构。2013年,隧道公司作为隧道中心的实体化科技型企业正式成立。随后,隧道公司控股南京市坤拓土工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基层科技单位,坤拓公司把超过一半的利润投入到科技创新上。
地质环境院围绕市场开发和产业需求,每年科技创新投入不少于到账经营收入的3%,大约700万~800万元,主要用于科研项目研究、重点工程项目创优补贴、优秀科技成果奖励,以及科研设施建设和高新设备投入。2017年底,该院重新制定了《院技术创新创优工作奖励办法》,增加了奖励金额。据了解,该院近3年先后已对5个项目投入了80余万元的科技创优基金。
勘查技术院自2011年以来,用于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每年保持在经营收入10%~15%的水平,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其中,航空地质调查、航空高光谱技术应用、水上物探、地热选址、大数据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在省级地勘单位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专业技术优势。
水文海洋院多年来科技投入占产值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左右,确保先进仪器设备的购置、科技研发、软件开发、员工培训、科技进步奖励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具备了在海洋工程物探方面更多的方法手段。
地质五队2017年出资200万元设立了全队产业发展的技改资金,鼓励和引导实施创新驱动,工勘、测绘、桩基施工利用技改资金相继完成了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共计4个项目的设备更新配套,购置并投入使用航空测量无人机系统,得到业内好评。
近5年,江苏省地矿局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加强对飞艇式和机载航空磁测系统、航空放射性测量设备、岩矿分析测试设备、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测绘、物化探仪器、基础施工设备、高密度硼不锈钢乏燃料储存格架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域浅层地震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升了工作质量,更好地履行了地质公共服务职能,提升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保障能力。
科技创新哺育发展新动力
江苏省地矿局依靠自身地质优势,用科技创新哺育发展新动力,其发展好的局属地勘查单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科技创新工作做得好。
2010年以来,该局地质一队已累计拥有20多项专利和软件着作的知识产权,并保持每年数项的增长速度。高新产业占全队总产值的比例由10年前的3%提升到30%以上。
地质五队积极应用新技术,破解了生产瓶颈。在金刚石找矿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该队加大了地区物化遥手段的应用和产学研结合,通过新的航磁、地磁异常解释,及钻探查证、采样测试鉴定等技术手段,在贾汪塔山、铜山张集、吴桥等地区的隐爆火山角砾岩、橄榄玄武岩、辉绿岩中均发现了微粒金刚石;根据金刚石特性,选取电子探针、激光拉曼分析、环境电镜扫描等多种鉴定分析测试手段,对金刚石及其指示矿物进行针对性研究,为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靶区的进一步优选提供了科技支撑。
各单位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指导生产,将局技改、科研项目购置的新设备充分应用到国家、地方重点勘察项目中,丰富勘测手段,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江苏省地矿局通过开辟地质工作新空间新领域,以科技创新支撑地质技术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也让局属各地勘单位尝到了甜头,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
科技成果精彩纷呈
江苏省地矿局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建立了科技创新考核奖励机制,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工作,使其呈现出创新亮点多、成果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2015年11月以来,江苏省地矿局依托驻地地勘单位分别在南京、镇江、常州、苏州、徐州、连云港、淮安、南通、盐城9个城市成立了市级应急中心,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市级技术支撑体系。各中心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提高了地质灾害体调查识别精度和效率。南京中心在老虎山和猪头山建立智能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并自主研发了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及APP,广泛运用于政府各部门和群测群防员。镇江等中心建立了自动化智能监测系统,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连续、实时、精确观测,为当地政府部门地灾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一队坤拓公司依托其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研究并创建了先进的安全风险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先后承担了北京、南京、成都、南昌、石家庄、乌鲁木齐、福州、常州、南通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监控咨询与系统集成服务工作,为隧道与地下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专业化、规范化的安全风险监控咨询服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获软件着作权11项,实现了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小型化集成系统已应用于多个地质勘查项目;采用自主研发的飞艇式航空磁测勘查技术,完成了中国地调局“整装勘查区关键地质问题攻关与找矿方法技术示范项目(青海工区,东北工区)”;借力南京地调中心研究团队,研发的机载航空高光谱遥感测量技术,在“安徽1∶5万贵池市、马衙桥幅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中试验成功后,正式投入生产使用,于2017年11月底完成了“江苏省灌河沿线及长江北岸耕地污染快速调查及修复研究试点项目”灌河沿线片区的数据采集,获得了1000平方千米高质量全波段数据,真正实现了“海、陆、空”协同作业的工作模式,促进航空物探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目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已在全局逐步推广应用,建立的三维影像直观清晰,大大提高了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此外,水文海洋院水上系列钻探平台的研制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水上勘察的技术优势;地质三队引进自动化程度高的XY-8DB钻机,在南京汤山页岩气勘查项目中钻进深度达2100多米,再次刷新该局岩芯地质钻探孔深纪录;地质四队采用先进的管道闭路电视检测系统,完成了对江阴市1500千米污水管线的物探和检测项目;地质环境院应用大口径空气潜孔锤反循环钻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地热井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局属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承接了一批土壤污染场地调查和治理、农田污染调查等项目,促进了生态环保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2014年以来,该局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强局”发展战略,相继成立了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共有两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水土污染防治、航空磁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爆破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荣获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一批国家、省、市奖项。
从江苏省地矿局的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在推动地矿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隧道中心的地下空间开发,延展了地质工作的服务链条,取得了丰硕成果;九大地灾应急中心的技术支撑,成为江苏省地矿局一张亮丽的名片;矿山环境整治、航空物探技术应用、土壤污染调查评估治理等,使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方法应用交相辉映。
据了解,下一步,江苏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新建成1~2个科技创新平台,发展3~4家高新企业,各类获奖数量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5%以上。为此,该局将进一步强化认识,落实责任,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完善考核体制机制;进一步集聚资源,打造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继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土壤详查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项目为依托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集中力量搞科研,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地质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科研技改项目实施方式;完善机制,着力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领导,保障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我们深信,插上科技创新翅膀的江苏省地矿局将在支撑服务自然资源工作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更加无愧于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