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祁连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体生态服务功能急剧下降,这对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造成现实威胁。”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中教师贺颖春提出,生态资源保护及其功能价值的维护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必须从国家层面建立社会共担机制,调节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促进生态保护责任落实。
贺颖春表示,在过去的几年,国家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使中度以上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但目前,森林冰川、湿地河流、矿产资源等生态补偿机制都尚未建立,没有形成地域相联、资源互补、利益分担的有效机制,无法采取完备的生态保护措施。甘肃、青海两省许多民族地区大部分处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和缓冲区域,地方为保护生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原补奖等政策的实施,牲畜规模几近大幅压缩。在补偿标准偏低且不足以弥补生产成本增加和减畜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农牧民持续增收困难不断加大。同时,受制于祁连山重点保护区界限范围不明确,许多可开发利用的矿藏资源迟迟得不到开发,部分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政策也无法落地,群众亟盼国家能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此外,下游地区无偿利用上游提供的生态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却不承担生态保护成本,保护者精疲力竭,受益者却无偿使用,导致生态保护成本分担机制的实际不公平和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影响了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贺颖春建议,尽快确立祁连山保护区区域范围,使资源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有据可依、有序推进。启动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实行抢救性保护。加大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政策补偿落实力度,建立科学的利益分担和补偿机制,对生态功能区水源、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矿产资源、农牧民收入等保护成本进行分类补偿,激励各级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输转安置生态功能区农牧民,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缓解生态保护压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