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状况延续稳中向好态势,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局良好。
上半年,我国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水质(一、二类)面积占比76.5%,较上年同期增加6.7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占比13.2%,较上年同期减少2.1个百分点。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取得初步成效。渤海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今年前3季度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全部编制完成,海洋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同时,渤海海水和入海河流水质改善状况不稳定,局部海域水质有较大波动,部分海湾仍存在一定比例劣四类水体,生态修复成效不明显。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今年支持经费超70亿元。环渤海三省一市及13个沿海城市(区)全部印发了本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分解目标、细化措施、明确了时间表。其中,天津将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在原实施方案基础上出台了强化作战计划;山东自我加压,将攻坚战范围由省辖渤海海域拓至省辖全海域;河北唐山先试先行,率先开展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辽宁大连“先”字当头,最早启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
在陆源污染治理方面,监测数据显示,截至9月,《行动计划》入海河流“消劣”任务涉及的10个断面中,水质劣于五类的仅剩2个,“消劣”行动取得积极成果。目前,环渤海三省一市及13个沿海城市已完成渤海入海排污口一级和二级排查。在海域污染治理方面,三省一市共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00余家;建成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编制了“海上环卫”机制建设方案。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三省一市均按照“一湾一策、一口一策”要求,全部完成了河口海湾综合整治修复方案编制;重点推进河北滦南湿地和黄骅湿地、天津大港湿地和汉沽湿地、山东莱州湾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选划为自然保护地。在环境风险防范方面,三省一市排查企业超过500家,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1900余处,下达整改文书180份以上,备案5400余家企业的环境应急计划。
发布会强调,渤海是半封闭型内海,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惯性大、滞后性高、突发性强等特点,虽然攻坚战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部分城市对渤海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不同区域成效不平衡。实现渤海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仍有较大压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