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国家海洋局.二○○七年一月)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海洋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有效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6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
2006年1月 北京
- ·1. 概况
-
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见表1)。
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7.11亿元,死亡(含失踪)327人,为2006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海啸事件未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表1 2006年主要灾害性海洋过程损失统计
灾 种 发生次数 死亡(失踪) 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台风浪)
28 327 217.11 海 浪 55 165 1.34 海 冰 1 无 - 赤 潮 海 啸
93 2
无 无
- 无
合 计 179 492 218.45 自1989年以来,历年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见图1和图2。
图1 1989~2006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
图2 1989~2006年海洋灾害死亡(含失踪)人数
- ·2.风暴潮灾害
-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9次台风风暴潮过程,其中4次造成灾害。本年度台风风暴潮灾害的特点是:发生时间早(5月),灾害时间集中(7、8月),受灾地段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灾害损失严重(见表2)。
2006年我国沿海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1次造成灾害。
表2 2006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影响区域(省、区、市)
受灾人口(万人)
农作物受灾面积(万公顷)
海洋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千公顷)
损毁房屋(万间)
损毁、决口海塘堤防及其它海洋工程(处、公里、座)
沉没损毁船只(艘)
死亡失踪人数(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辽宁 5160(吨) 0.03 浙江 520.4 15.8 15.2 3.97 堤防决口827处,85.8公里,损坏5447处,444.6公里,损毁护岸2338处,塘坝736座
2510 2 13.23 福建 748.4 24.5 6.0 7.85 不详 2444 324 114.49 广东 1251.7 55.1 94.5 2.98 堤防决口、损毁1675处,144.89公里
2026 82.32 广西 167.8 5.7 0.17 35.7公里 1 7.04 合计 2688.3 95.4 121.4 14.97 堤防7949处,711.0公里,护岸2338处,塘坝736座
6980 327 217.11 2.1 台风风暴潮灾害
“珍珠”(Chanchu)、“碧利斯”(Bilis)、“派比安”(Prapiroon)、“桑美”(Saomai)等4次台风风暴潮过程给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沿海省(自治区)造成严重损失。
国家海洋预报台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暴潮、海啸、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针对这4次台风风暴潮及时发布不同级别的风暴潮预警报。风暴潮紧急警报(红色)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插播,并通过其他媒体向公众发布。
● “珍珠”风暴潮
台风“珍珠”(0601)于5月18日凌晨2时15分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和饶平县交界地区登陆。受“珍珠”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海洋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12.3亿元。
沿海最大增水出现在广东海门,达181厘米,超过当地警戒潮位8厘米;另外还有5个验潮站最大增水超过100厘米。
广东省受灾人口778.12万人,紧急转移32.7万人。农田受淹21.19万公顷,水产养殖损失94.49千公顷,堤防损毁1,675处,144.89公里,沉没损毁渔船1,518艘。
● “碧利斯”风暴潮
强热带风暴“碧利斯”(0604)于7月14日12时50分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镇登陆,受“碧利斯”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福建、浙江两省直接经济损失57.55亿元。
沿海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12个,最大增水发生在浙江海门,达182厘米。浙江、福建两省有13个验潮站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福建琯头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08厘米(图3)。
福建省57个县市、591个乡镇受灾,5个县级城区受淹,受灾人口402.81万人,紧急转移51.9万人。农田受灾面积175.97千公顷、成灾82.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0.62亿元。
图3 “碧利斯”风暴潮分布图
浙江省受灾人口107.7万人,紧急转移26.8万人,22542艘船只回港避风。农田受灾面积34.61千公顷,堤防决口153处、4.7公里,损坏堤防267处、48.2公里,损毁护岸505处,冲毁塘坝58座,水产养殖损失4.6千公顷,船只损毁354艘,沿海养殖与渔船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93亿元。
● “派比安”风暴潮
台风“派比安”(0606)于8月3日19时20分,在广东省阳西县和电白县交界处沿海登陆。受“派比安”风暴潮与台风浪的共同影响,广东和广西两省直接经济损失77.06亿元。
沿岸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广东北津,达220厘米。
广东省61个县市的473.49万人受灾,紧急转移28.18万人,农田受淹33.9万公顷,沉没损毁船只508艘,损毁房屋2.4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2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受灾人口167.75万人,死亡1人,海洋水产养殖损失5.7千公顷,损毁海堤35.73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7.037亿元。
● “桑美”风暴潮
超强台风“桑美”(0608)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桑美”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台风,登陆时适逢天文大潮期,造成了浙江、福建沿海的特大风暴潮灾害,福建、浙江两省共损失70.17亿元,死亡230人,失踪96人。
<
图4 “桑美”风暴潮分布
沿海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6个,最大增水发生在浙江鳌江,达401厘米。6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图4),浙江瑞安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62厘米。
浙江省台州、温州、丽水等地受灾人口345.6万人,死亡2人,农田受淹103.2千公顷,堤防决口674处、81.1公里,损坏堤防5,180处、396.4公里,损毁护岸1,833处,冲毁塘坝678座,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0.6千公顷、水产品2万吨(图5),渔船沉没1003艘(其中小船899艘),受损1153艘,养殖和渔船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6.3亿元。
图5 浙江省南麂岛被损毁的深海养殖网箱
福建全省有14个县市、164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45.52万人,其中228人死亡、96人失踪,农作物受灾68.8千公顷,成灾44.2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87亿元。
超强台风“桑美”影响期间正值沿海天文大潮期,各级海洋预报台及时发布了风暴潮警报以及海浪警报和紧急警报。
“桑美”登陆前,浙江全省紧急转移100.1万人,回港避风船只多达34,313艘;福建省安全转移海上养殖人员约57万人,回港避风船只达36,000艘。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2.2 温带风暴潮
2006年共发生19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4月17日的温带风暴潮造成大连市海洋水产养殖损失5,160吨,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
- ·3.海浪灾害
-
2006年我国近海海域发生波高4米以上的海浪过程38次,其中冷空气与气旋浪过程23次,台风浪过程15次。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死亡(含失踪)165人。
3.1 台风浪灾害
2006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波高4米以上台风浪过程15次,其中4次造成严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统计在风暴潮灾害中(见表2)。
● “珍珠”台风浪
受“珍珠”台风影响,5月13日~18日南海中部、北部海面形成9米~12米的台风浪。国家海洋局南海19号海洋观测浮标(21.29°N,114°E)实测最大波高7.9米;遮浪海洋监测站实测最大波高7.5米;南澳海洋监测站实测最大波高5.0米。
受“珍珠”台风浪影响,广东省沿海部分海堤与渔船损毁严重(见图6),海洋水产养殖损失惨重。
图6 “珍珠”台风浪造成海堤损毁、港内的渔船碰撞
台风“珍珠”进入南海后,国家海洋预报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9721.2-2005),及时通过媒体发布了海浪警报和紧急警报。
● “杰拉华”台风浪
“杰拉华”热带风暴于6月27日~29日在南海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艾云尼”台风浪
“艾云尼”超强台风于7月7日~10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黄海形成8米~12米的台风浪,青岛市沿海也受到本次台风浪过程的影响。
● “碧利斯”台风浪
“碧利斯” 强热带风暴于7月12日~16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和黄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见图7)。
图7 浙江省玉环县遭受“碧利斯”台风浪的袭击
根据各级海洋预报台的预报,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前,福建省安全撤离516名渔排养殖人员和4,393艘渔船;浙江省安全转移26.8万人,船只22,542艘,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 “格美”台风浪
“格美”台风于7月23日~25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派比安”台风浪
“派比安”台风于8月1日~4日在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桑美”台风浪
“桑美”超强台风于8月8日~10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东海和台湾海峡形成7米~12米的台风浪(见图8)。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预报台洞头浮标实测最大波高5.3米;东海18号浮标(27.5°N,122.53°E)实测最大波高8.6米(见图9)。
图8 “桑美”台风在南麂岛引起的狂涛巨浪
图9 国家海洋局东海18号浮标记录到的“桑美”台风浪过程
受“桑美”台风浪影响,在福建省沙埕港避风渔船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沉没船只多达952艘,损坏1,139艘(见图10)。
图10 “桑美”台风浪造成福建沙埕港重大损失
● “宝霞”台风浪
“宝霞”热带风暴于8月8日~10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部海面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悟空”台风浪
“悟空”热带风暴于8月16日~19日在东海、黄海海面形成4米~6米的台风浪。
● “珊珊”台风浪
“珊珊”强台风于9月15日~19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台湾海峡、东海和黄海海面形成8米~10米的台风浪。
● “象神”台风浪
“象神”超强台风于9月28日~10月1日在南海形成10米~12米的台风浪。
● “西马仑”台风浪
“西马仑”超强台风于10月29日~11月4日在南海形成6米~12米的台风浪。
● “飞燕”台风浪
“飞燕”超强台风于11月11日~14日在南海形成6米~9米的台风浪。
● “榴莲”台风浪
“榴莲”热带风暴于12月1日~4日在南海形成6米~8米的台风浪。
● “尤特”台风浪
“尤特”台风于12月10日~14日在南海形成6米~10米的台风浪。13日20时西沙海洋监测站实测波高7.0米。
12月13日“琼海05098”号渔船在西沙浪花礁附近被大浪击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万元,1人失踪。“尤特”台风浪造成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620.4万元。
3.2 冷空气与气旋浪灾害
2006年,我国近海共发生55次因冷空气与气旋浪造成的海浪灾害,死亡165人,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见表3)。
表3 2006年冷空气与气旋浪引起的海浪灾害统计
时 间
地 点
致灾原因
灾 情
死亡(失踪)
人数
经济损失
(万元)
1月5日
20°32′ N,110°49′ E
冷空气浪
“粤湛江8014”渔船沉没
0
200
1月17日
20°10′ N,109°59′ E
冷空气浪
“桂北渔95538”渔船沉没
6
35
1月19日
海南八所海域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沉没
1
10
1月21日
21°28′ N,114°28′ E
冷空气浪
“粤电白31228” 号渔船沉没
2
35
1月21日
30°56′ N,122°26′ E
冷空气浪
“凯丰达1”号轮倾斜,24只集装箱落水
0
50
1月24日
29°10′ N,122°25′ E
冷空气浪
“浙象渔运016” 号沉没
1
12
1月27日
31°23′ N,121°33′ E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沉没
8
15
2月4日
32°30′ N,121°28′ E
冷空气浪
“苏东台渔11176 ”号沉没,伤1人
2
8
2月10日
31°19′ N,121°43′ E
冷空气浪
“苏靖渔11430”渔船沉没
2
35
2月12日
23°19′ N,116°48 E
冷空气浪
“双宁658”货船沉没
1
500
2月17日
福建东甲岛东2海里
冷空气浪
巴拿马籍冷藏船“恒达1号”轮沉没
35
4000
2月20日
福建东山岛南10海里处
冷空气浪
“闽东渔957”渔船沉没
2
35
2月27日
21°44′ N,113°40′ E
冷空气浪
“粤阳江19054”渔船沉没
7
35
3月2日
海南万宁乌场
冷空气浪
“琼万宁10022”号渔船失踪
4
75
3月5日
长江口A41灯浮附近
冷空气浪
“寿县2588”号轮沉没
0
200
3月10日
31°45′ N,122°23′ E
气旋浪
“浙岱渔15257”号轮沉没
0
150
3月12日
29°00′ N,121°55′ E
气旋浪
1艘货轮沉没
7
100
4月3日
海南文昌海域
冷空气浪
失踪1人
1
15
4月4日
浙江敖江港
气旋浪
“浙平渔2752”沉没
1
20
4月6日
31°32′ N,124°43′ E
气旋浪
“浙岱渔17518”轮沉没
0
120
4月17日
长海县南台海域
气旋浪
死亡1人
1
15
4月19日
浙江鼠浪海横头外海域
气旋浪
“浙岱渔0503”沉没
2
150
4月20日
琼州海峡
冷空气浪
1艘广西籍渔船损毁
1
25
4月26日
31°54′N,122°05′ E
气旋浪
“苏赣渔03049”轮沉没
4
30
5月2日
30°59′N,121°57′ E
气旋浪
“苏兴渔11136”轮和1艘渔船沉没
9
235
5月15日
29°55′N,122°06′ E
气旋浪
1艘渔船沉没
5
80
5月20日
20°44′N,110°36′ E
气旋浪
“粤湛江07071”轮沉没
2
60
5月22日
31°26′N,122°53′ E
气旋浪
“宝渔2240”沉没
0
80
5月27日
长江口H10-H11之间
气旋浪
“沪崇乡机528”轮沉没
2
200
6月2日
187/6海区
气旋浪
“浙岱渔16406”沉没
0
5
6月6日
22°35′N,112°45′ E
气旋浪
“粤阳西23617”渔船沉没
9
200
6月12日
29°56′N,122°01′ E
气旋浪
1艘渔船沉没
1
50
6月28日
20°48′N,110°36′ E
气旋浪
粤西1艘渔船沉没,另有1艘失踪
6
70
7月12日
28°19′N,121°53′ E
气旋浪
1艘渔船沉没
0
130
7月16日
庄河市海域
气旋浪
损毁防浪堤230米,船只9艘
0
360
7月26日
浙江黄龙黄沙岙口
气旋浪
“浙嵊渔01202”和“浙苍渔2267”损坏
0
3
7月28日
海南陵水海域
气旋浪
1艘渔船倾翻
1
25
7月29日
30°37′N,121°09′ E
气旋浪
1艘渔船沉没
4
123
8月2日
广东汕尾外海
气旋浪
“汕尾12437”号渔船失踪
3
120
8月3日
22°25′N,115°20′E
气旋浪
“汕尾12371”号渔船沉没
4
150
8月20日
广东硇洲岛南10海里处
气旋浪
“桂北渔30339”号沉没
3
120
10月3日
30°46′N,122°06′E
气旋浪
“浙嵊91098”轮倾覆
5
120
10月22日
旅顺海域
冷空气浪
海洋水产损失234吨,1座海洋工程损毁
0
2430
10月23日
82-4渔区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损毁
1
25
11月5日
辽宁长海县大长山岛
冷空气浪
死亡3人
3
45
11月5日
海南海口南港海域
冷空气浪
死亡1人
1
15
11月7日
海南八所港东北42海里处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沉没
1
25
11月9日
海南白马井海域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损毁
1
25
11月13日
33°45′ N,120°45′ E
冷空气浪
“苏阜渔06078”沉没,伤3人
0
5
11月17日
31°35′ N,122°09′ E
冷空气浪
“苏启渔16193”渔船沉没
4
8
11月18日
广西北部湾海域
冷空气浪
1艘渔船沉没
0
15
11月24日
海南文昌清澜港
冷空气浪
1艘渡船沉没
0
20
11月28日
琼州海峡
冷空气浪
“海口渔00017”失踪
2
45
12月13日
南海西沙
气旋浪
“琼海05098”号渔船沉没在浪花礁
1
700.4
12月26日
大连老铁山灯塔西南20海里处
冷空气浪
朝鲜籍“龙月山”号货轮沉没
9
2000
合 计
165
13359.4
- ·4. 海冰灾害
-
4.1 海冰冰情
2005/2006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年偏轻(2.5级),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冰情。2006年2月上旬辽东湾、渤海湾和黄海北部的浮冰外缘线达到最大(见图11):辽东湾最大浮冰外缘线77海里,一般冰厚10厘米~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外缘线14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冰厚2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外缘线26海里,一般冰厚10厘米~15厘米,最大冰厚30厘米。2006年1月上旬莱州湾浮冰外缘线达到最大,约20海里,一般冰厚5厘米~10厘米,最大冰厚25厘米。
图11 2月8日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分布的卫星图片
4.2 海冰灾情
2005/2006年冬季莱州湾海域的冰情为近2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特别是2005年12月份的冰情为历史同期罕见。莱州湾近海一般冰厚10厘~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岸边堆积冰冰厚高达1米。
在此期间,莱州湾沿岸多个港口处于瘫痪状态,冰情给海上交通运输、海岸工程和沿海水产养殖等行业造成严重危害和较大经济损失。2005年12月15日~22日山东省莱州市芙蓉岛外海有20艘渔船被海冰包围(见图12),53名船员被困,当地渔业、公安和渔政等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使遇险渔船和船员安全获救。
图12 莱州湾沿岸被海冰围困的渔船
在冰情严重期,位于辽东湾的石油平台被海冰挤压,发生了剧烈震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破冰船日夜不停地在平台周边破冰,确保了海上石油平台的安全。
2月上旬,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较严重冰情,国家海洋预报台通过媒体及时发布海冰警报。
辽宁省收到海冰警报后,及时启动本省海冰灾害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监测冰情,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未造成严重海冰灾害。 - ·5. 赤潮灾害
-
2006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93次,其中渤海11次,黄海2次,东海63次,南海17次(见图13),累计面积约19,840平方公里(见图14)。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41次,面积约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棕囊藻和多环旋沟藻等。
图13 2006年各海区赤潮发现次数 图14 2006年各海区赤潮面积统计
本年度发现赤潮次数与上年相比多11次,但累计面积比上年有所减少。各海区发现赤潮次数较上年相比分别是:渤海多2次,黄海少11次,东海多12次,南海多8次。
2006年,主要赤潮事件如下:
● 5月3日~6日,浙江省舟山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是具齿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
● 5月14日,长江口外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
● 5月20日~27日,浙江省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具齿原甲藻。
● 6月12日~14日,浙江省洞头岛到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
● 6月24日~27日,浙江省渔山列岛到韭山列岛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旋链角毛藻。
● 10月2日~7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湾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短角弯角藻和有毒性的链状裸甲藻。
● 10月8日~26日,天津近岸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有毒性的球形棕囊藻。
● 10月22日~11月5日,河北省黄骅附近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
● 12月3日~23日,广东省汕尾港海域发生赤潮,最大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球形棕囊藻,有零星死鱼现象(见图15)。
图15 广东省汕尾市赤潮造成养殖鱼死亡
- ·6. 海啸灾害
-
2006年我国实时接收到全球地震海啸信息61次,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对可能影响我国的3次地震海啸进行了监测与分析预警。
6.1 近海地震海啸
11月13日16时02分,我国南海海域(20.8°N,120.0°E)发生了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3公里,震中距大陆海岸线最近距离约为400公里。由于此次地震震级较小,我国未启动海啸灾害应急预案。广东省汕头海洋监测站监测到本次海啸波高约为15厘米,台湾省周边海洋监测站潮位也无显着变化。图16为本次海啸波传播时间图。
图16 海啸波传播时间图(小时)
12月26日20点26分,台湾省南部近海(21.818°N,120.534°E)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1.9公里,随后该地区又相继发生数次5~6级的余震。
26日23时31分,南澳海洋监测站(23o24′N,117o06'E)首先监测到了海啸波,波高为10厘米;26日23时42分东山海洋监测站(23o44′N,117o32'E)也监测到了海啸波,波高为10厘米(见图17)。截止到27日20时,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所管辖的沿海海洋监测站均未监测到我国大陆沿海有灾害性海啸发生。
图17 东山海洋监测站海啸实测曲线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12月26日20点45分接收到地震信息后,立刻启动海啸传播时间模式,计算出海啸波到达我国大陆沿岸的时间,并于20点48分在预报中心网站上发布。
27日1时至9时,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先后向国家海洋局总值班室上报了4期海啸专报。6.2 越洋地震海啸
11月15日7时15分左右,日本千岛群岛附近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震中为择捉岛东北偏东390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30公里。地震发生后20分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收到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布的海啸预警信息,经分析确定本次海啸对我国无影响,未发布海啸警报。我国沿岸各验潮站未监测到此次地震海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