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09年,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灾害应急管理,有效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对2009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
|
2010年1月 北京 |
- ·一、概况
-
2009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
与1989年以来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09年的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多年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也少于多年平均数(见图1)。
图1 1989~2009 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2009年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为广东省,直接经济损失40.01亿元,死亡(含失踪)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为浙江省和福建省,均超过10亿元。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见表1。
表1 2009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致灾原因
死亡(含失踪)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辽宁省
风暴潮、海浪、海冰
0
2.59
河北省
风暴潮、海冰
0
0.80
天津市
风暴潮
9
2.49
山东省
风暴潮、海冰、浒苔
0
9.44
江苏省
风暴潮、海浪
10
1.13
上海市
海浪
4
0.03
浙江省
风暴潮、海浪
17
11.87
福建省
风暴潮、海浪、赤潮
5
23.84
广东省
风暴潮、海浪
23
4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
风暴潮
8
0.14
海南省
风暴潮、海浪
19
7.89
合 计
—
95
100.23
本年度我国海洋灾害损失主要由风暴潮(含近岸浪)造成,其中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死亡(含失踪)7人;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含近岸浪)导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沿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死亡(含失踪)19人。
2009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见表2。
表2 2009年各类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灾害种类
死亡(含失踪)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风暴潮
(含近岸浪)
57
84.97
海 浪
38
8.03
海 冰
无
0.17
海 啸
无
无
赤 潮
无
0.65
浒 苔
无
6.41
海岸侵蚀
无
-
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
无
-
咸潮入侵
无
-
海平面变化
无
-
合 计
95
100.23
- ·二、风暴潮灾害
-
(一)总体灾情
200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32次,其中台风风暴潮[1]10次,5次造成灾害;温带风暴潮[2]22次,3次造成灾害。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4.97亿元,死亡(含失踪)57人。
2009年风暴潮灾害的特点:一是温带风暴潮灾害发生次数为2005年以来最多;二是台风风暴潮灾害发生地点集中,广东省全年共遭受8次台风风暴潮袭击,其中3次造成灾害。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见表3。
表3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损失统计
(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
1. 0908“莫拉克”台风风暴潮
台风“莫拉克”于8月9日16时20分在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乡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浙江和江苏省直接经济损失32.65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为232厘米,发生在福建省连江县琯头站;浙江、福建两省沿海共有16个验潮站的增水超过100厘米,其中浙江省8个,福建省8个;沿海共有11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达到或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福建省长乐市白岩潭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达88厘米。
福建省受灾人口165万人,农田受淹6606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受损7460公顷,其中池塘养殖受损4600公顷,网箱损坏62654个;防波堤损坏9.2公里,护岸受损17.92公里,码头毁坏1167个;船只损毁1152艘。长乐市外文武海堤外堤受损约35米,防浪墙被摧毁,约10米宽的堤顶被巨浪击碎。宁德市霞浦县牙城镇洪山海堤损坏,堤内1200亩滩涂养殖受损。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9.83亿元。
浙江省池塘养殖受损42209公顷,网箱损坏17474个,海洋水产养殖损失66473吨;防波堤损坏7.73公里,护岸受损6.09公里,码头毁坏100个;船只损毁920艘。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85亿元。
江苏省水产养殖受损20262公顷(12830吨);防波堤损毁40公里,毁坏码头46个。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97亿元。
2. 0915“巨爵”台风风暴潮
台风“巨爵”于9月15日07时在广东省台山市北陡镇附近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直接经济损失24.04亿元。
广东省沿海风暴增水超过100厘米的验潮站有12个,其中最大增水210厘米,出现在珠海市三灶站。9个验潮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三灶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达109厘米。
广东省沿海38个县市331个乡镇受影响,受灾人口167.82万人,死亡13人,失踪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7439.60公顷;海洋水产养殖损失15900公顷(41000吨);损坏防波堤726处、塘坝624座、护岸768处。台山市北陡镇部分江海堤被冲毁,大面积禾苗被淹,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水利等方面均受到灾害影响。珠海市多处低洼地区被淹,堤防设施被冲毁,雷蛛垦区万亩鱼塘被淹。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93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沿海三市受灾人口6.91万人,海洋水产养殖损失283吨,堤防损坏0.42公里,护岸损坏7处。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10亿元。
海南省损毁船只一艘,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
3. “04·15”温带风暴潮
4月15日,渤海沿岸发生一次强温带风暴潮过程,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0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发生在河北省沧州市黄骅站,为176厘米,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4厘米;河北省曹妃甸、京唐港、天津塘沽、山东龙口等多个验潮站风暴增水超过100厘米。
河北省沧州市受灾人口5万人,水产养殖受损7000公顷(1000吨),防波堤损坏3.5公里,护岸受损3处。全省直接经济损失0.70亿元。
天津市3人死亡,6人失踪,防波堤损坏3.7公里,护坡损坏350平方米,大港油田公司630多口油井停产。全市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
山东省受灾人口6.5万人,水产养殖受损2270公顷(7000吨),防波堤损坏5.4公里,护岸受损2处,船只损毁24艘。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01亿元。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过程及损失见表4。
表4 2009年风暴潮(含近岸浪)灾害过程及损失统计
灾害过程
发生时间
受灾地区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0906“莫拉菲”风暴潮
7月18日至20日
广东省
4.65
0907“天鹅”风暴潮
8月3日至5日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14.29
0908“莫拉克”风暴潮
8月7日至9日
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
32.65
0915“巨爵”风暴潮
9月14日至15日
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4.04
0917“芭玛”风暴潮
10月10日至12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2.40
“04·15”温带风暴潮
4月14日至15日
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
6.20
“05·09”温带风暴潮
5月9日至10日
天津市
0.0005
“06·24”温带风暴潮
6月23日至24日
辽宁省
0.74
合 计
84.97
[1] 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统称为台风风暴潮。
[2] 由温带气旋、冷空气引起的风暴潮称为温带风暴潮。
- ·三、海浪灾害
-
(一) 总体灾情
2009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发生灾害性海浪[1]过程32次,其中台风浪12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20次。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3亿元,死亡(含失踪)38人。
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于2008年,死亡(含失踪)人数少于2008年。受台风浪的影响,台湾海峡及南海沿岸海域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占全部损失的70%以上。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见表5。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
1. 0903“莲花”台风浪
0903号热带风暴“莲花”于2009年6月18日14时在南海生成,台湾海峡21日13时至22日11时出现了4.0米到6.0米的巨浪和狂浪;东海南部出现了4.0米到5.5米的巨浪。福建省崇武站22日11时观测到3.5米的大浪,广东省东部、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沿海多个海洋站观测到2.0米到2.5米的中到大浪。
受其影响,福建沿海海域共损失各类渔船256艘,死亡1人,海水养殖损失12680公顷,防波堤损毁1.76公里,护岸损毁2.18公里。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6亿元。
2. “10·29”冷空气浪
10月29日至11月5日冷空气浪过程影响了我国大部分海域,中国近海出现了4.0米到6.0米的巨浪到狂浪,其中位于黄海的浮标观测到4.0米的巨浪,位于东海的浮标观测到5.5米的巨浪。本次冷空气浪过程造成辽宁省海水养殖损失400公顷,防波堤、护岸等损毁3.35公里,并造成沿海多处码头、海上工程设施损毁。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550万元。
2009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见表6。
表6 2009年海浪灾害过程及损失
[1]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
[2]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 ·四、海冰灾害
-
2008/2009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为常年[1]偏轻。除莱州湾外,渤海其他海区的初冰期较常年推后20天至30天,终冰期提前10天至20天;冰期较常年缩短30多天,整个冬季的冰情与上一年度大致相同。
2009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为本年度冰情最严重时期,海冰覆盖范围见图8。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初,为65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5厘米,最大为30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下旬,为18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20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下旬,为32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15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初,为20海里,一般冰厚为5厘米至10厘米,最大为30厘米。
海冰对渤海及黄海北部的港口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其中,辽宁省盘锦市1个码头封航120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河北省沿岸7个码头封冻共计60多天,水产养殖损失1000万元;山东省昌邑市1个码头封冻滞航,11艘船只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
[1]指1978年至2008年冰情平均状况
- ·五、海啸灾害
-
2009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29次发生在我国周边及全球大洋其它海域的海底地震发布了海啸信息,这些地震(图9)海啸均未对我国产生影响,沿海验潮站也没有监测到海啸波。
图9 2009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海啸源分布图
- ·六、赤潮灾害
-
(一)总体灾情
2009年中国沿海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14102平方公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0.65亿元。其中,渤海4次,累计面积5279平方公里;黄海13次,累计面积1878平方公里;东海43次,累计面积6554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391平方公里。
2009年赤潮多发期为4月至8月(图10),高发区为东海(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3.2%和46.5%),大面积赤潮主要发生在渤海湾和浙江沿海海域。有毒赤潮共发生11次,占全海域的16.2%。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主要为夜光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米氏凯伦藻等,一些赤潮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共同形成的。
图10 2009年中国近海各月赤潮发生次数
与2001年至2008年年均次数和年均面积相比,2009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偏少,累计面积变化不大。渤海、黄海赤潮发生次数略有减少,但累计面积大幅增加。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有所减少。南海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变化不大。
与2008年相比,2009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没有变化,累计面积增加364平方公里。渤海、黄海赤潮发生次数增加4次,累计面积增加5549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生次数减少4次,累计面积减少5516平方公里。南海赤潮发生次数与2008年持平,累计面积增加331平方公里。
(二)主要赤潮过程
2009年面积为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共发生20次,累计面积为12940 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和累计面积的29.4%和91.8%。其中面积1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发生3次,累计面积为7290 平方公里。
1. 渤海湾附近海域赤潮
5月31日渤海湾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持续时间14天,最大面积约4460 平方公里,赤潮区水体呈酱紫色,赤潮优势种为赤潮异弯藻,此次赤潮是本年度发生面积最大的一次。
2. 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周边海域赤潮
5月17日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周边海域发生赤潮,持续了8天,面积为10平方公里,赤潮优势种为夜光藻,赤潮区水体呈红色条状分布,此次赤潮灾害造成海洋水产养殖损失0.6亿元。
3. 福建省平潭县龙王头海水浴场及流水码头海域赤潮
5月23日福建省平潭县龙王头海水浴场及流水码头海域发生赤潮,持续时间2天,面积为20平方公里,赤潮优势种为夜光藻,赤潮区水体呈暗红色条状分布,此次赤潮灾害造成海洋水产养殖损失0.05亿元。
2009年面积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过程见表7。
表7 2009年中国沿海面积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过程
起止时间
影响区域
最大面积
(平方公里)
赤潮优势种
4月9日
长江口海域
100
—
4月28日
台州外侧海域
700
裸甲藻
Gymnodinium
5月2日至5月7日
渔山列岛-台州列岛海域
1330
—
5月7日至5月12日
山东日照附近海域
580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5月7日至5月12日
温州苍南大渔湾海域
200
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5月10日
舟山北部海域
360
—
5月16日至5月18日
台湾海峡东碇岛以东海域
200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5月19日至5月30日
长江口外、舟山北部海域
1500
—
5月26日至6月1日
山东海阳至乳山附近海域
550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5月26日至6月1日
河北昌黎新开口附近海域
460
夜光藻
Noctiluca scientillans
5月31日至6月13日
渤海湾附近海域
4460
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 akashiwo
6月4日
舟山北部海域
400
—
6月11日
江苏南通外海海域
350
—
6月17日至6月22日
舟山朱家尖岛以东海域
310
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Chaetoceros curvisetus
6月17日至6月22日
嵊山西南海域
230
中肋骨条藻和旋链角毛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Chaetoceros curvisetus
7月18日至7月23日
连云港市东西连岛及拦海大堤东北海域
210
米氏凯伦藻
Karenia mikimotoi
7月27日
舟山岛东部海域
300
—
8月1日至8月3日
天津港航道以北至汉沽近岸海域
300
中肋骨条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8月4日至8月5日
舟山朱家尖东部海域
120
梭角藻
Ceratium fusus
10月27日至11月9日
珠海市淇澳岛附近海域
280
多环旋沟藻、红色裸甲藻和中肋骨条藻
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Gymnodinium、Skeletonema costatum
- ·七、浒苔灾害
-
2009年3月24日首次在江苏省吕泗以东海域发现零星漂浮浒苔,6月4日在江苏省盐城以东约100公里海域处发现漂浮浒苔,分布面积约6550平方公里,覆盖面积约42平方公里。随着浒苔的漂移、生长,7月初浒苔的分布面积达到最大,约58000平方公里,实际覆盖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8年增加132%和223%,主要影响山东省南部近岸海域,见图11。进入8月份以后,黄海浒苔逐渐减少,至8月下旬,山东近岸海域浒苔消失。
此次黄海浒苔灾害爆发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为6.41亿元。
- ·八、海岸侵蚀
-
砂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辽宁省的营口鲅鱼圈海岸和葫芦岛绥中海岸、河北省秦皇岛海岸、山东省龙口至烟台海岸、福建省闽江口以东海岸和莆田海岸、海南省文昌和南渡江口海岸。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江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沿岸。
2009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显示,辽宁省绥中海岸侵蚀主要在六股河南至新立屯30多公里岸线,平均侵蚀速率为2.5米/年,最大海岸侵蚀宽度在南江屯附近,一年海岸侵蚀5米。表8为其它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结果。
表8 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结果
省(自治区、直辖市)
重点岸段
平均年侵蚀
速率(米/年)
辽宁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海南省
营口盖州鲅鱼圈
龙口至烟台
连云港至射阳
崇明东滩岸段
海口市镇海村
0.5
4.6
13.2
11.2
5.0
海岸和海上采砂、修建不合理海岸工程、河流水利、水电工程拦截泥沙、沿岸开采地下水和采伐红树林等人为活动,是造成海岸侵蚀灾害的重要原因,同时海平面上升进一步加剧了海岸侵蚀。
图12 辽宁省绥中市原生砂质海岸遭侵蚀破坏
- ·九、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
与2008年监测结果相比,海水入侵范围增大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省锦州和葫芦岛、河北省秦皇岛和唐山、山东省滨州、福建省长乐市和漳浦县的部分区域;辽宁省丹东东港、山东省威海初村镇和张村镇滨海地区、广东省潮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部分区域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福建省泉州市、广东省阳江市部分区域居民区的饮用水井和农用灌溉水井已受海水入侵影响。
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的滨海平原地区。与2008年监测结果比较,辽宁省营口盖州、锦州小凌河东西两侧、葫芦岛龙港区、河北省唐山梨树园村和南堡镇、黄骅南排河镇、沧州渤海新区、山东省潍坊和威海张村镇等部分区域盐渍化范围呈扩大趋势。
- ·十、咸潮入侵
-
2009年,珠江三角洲和长江口均多次遭遇咸潮入侵。
10月份以来,广东省西江、北江三角洲遭遇了4次严重的咸潮袭击。期间,西江下游磨刀门水道的珠海平岗泵站最大含氯度达3820毫克/升,其中最长连续8天含氯度超过250毫克/升,珠海、中山、澳门供水受到较大影响;东江三角洲的咸潮上溯已经影响到东江北干流的新塘水厂,以及东江南支流的东莞第二水厂。截止12月7日,东莞第二水厂取水点最大含氯度达650毫克/升。
上海市宝钢水库取水口共发生咸潮入侵12次。上半年冬春季咸潮入侵发生在1月至4月,共7次,平均持续5.2天;下半年秋冬季咸潮入侵出现在10月至12月,共5次,平均持续5天。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咸潮入侵过程出现在2月12日至22日,持续9.7天,2月17日最大含氯度达1334毫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