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综合 > 自然资源扶贫 助力脱贫攻坚 > 片区扶贫

        贵州:自然资源的战贫力量

        2020-05-28      来源: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多彩贵州网     作者:周泓洁 张扬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当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和赫章县双坪乡与全国所有即将脱贫出列的乡镇一样,都在惜时拼劲。在这两地,有一群自然资源部门派驻的硬核汉子,同其他部门派驻的帮扶队员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回水村的水回来了

          ●曾程瑶白天走访调研找水源,晚上挑灯夜战写报告、做预算……驻村至今,他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不超100天。

          2020年5月11日,穿过贵州省赫章县双坪乡回水村的一条水泥路上,村民刘文昌正驾驶摩托车高高兴兴回家。车后满载着他刚从集市上采购的大米、面和鲜猪肉。

          而在2017年11月3日,同样的轨迹,泥泞的土路,刘文昌摩托车后载着的却是两桶25升装的自来水。那天,他为了让刚到村里3天的驻村干部曾程瑶用上水,来回跑了一趟乡里去拖水。

          曾程瑶是贵州省第一测绘院的一名测绘工程师,85后,到岗不到一年被选派进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驻赫章同步小康工作队,成为赫章县双坪乡回水村第一书记。

          到任伊始,曾程瑶亲身体验到回水村吃水难的窘境。刘文昌为他拖来的50升水,除了煮饭的没法重复使用,其他如洗脸水,用来洗脚;洗菜水、洗脚水用来拖地;洗碗水也要留等村民用于喂养牲畜。尽管一省再省,也仅够一周。

          更为严重的是,曾程瑶在接下来对村情的摸底中发现,此前村里建起的水井、水池早已干涸。村民吃水只能盼着天下雨,蓄在用砖块围砌一圈的屋顶,够用多久也没准。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可以请货车到村外去运水,但运来3立方米的水,根据距离远近,花费就在50元到100元之间。

          “保障村里的饮水安全,迫在眉睫。”曾程瑶告诉自己。

          那段时间内,曾程瑶与村民座谈,与村支两委工作人员会商,焦点都聚到水上。

          刚开始,曾程瑶还很纳闷:这个有水的村名,究竟如何得来?

          一次,他到刘文昌家串门,村里一位老人也在。老人说,有一个代代相传的说法,回水村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最早迁来的人家,看到村里有一个天然的大水塘,当时就取名叫清水塘,后来又改为回水塘。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水塘慢慢干枯,大约在清末就消失了。1984年,村里实施了一个人畜饮水工程,从村外一个水源点引水进来,因管护不周,水源点向下到村里的供水管网经常被破坏、被沿线村寨分流,流到回水村的水越来越少。该工程在断断续续保障约1年后,彻底失去作用。后来,村民们不断想办法,当地政府也先后组织实施了几次饮水工程,但都因没有合适的水源点、资金筹集难等而搁置。大家一度以为要解决回水村的水荒几乎不可能。

          为此,曾程瑶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全村老百姓喝上白花花的自来水!”

          为了验证自己的誓言,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曾程瑶白天走访调研找水源,晚上挑灯夜战写报告、做预算,有时通宵达旦。工作忘我到连打个电话关心呵护临盆在即的妻子,都留不出更多时间,三言两语就匆匆挂断。甚至后来妻子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他也只是安排好工作两周回去看一次。驻村两年多以来,他与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不超100天。

          说起驻村经历的点滴,曾程瑶最高兴的是为回水村找回了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的踏勘,找到合适的水源点后,曾程瑶遇到领导来调研就反映,多次找相关部门协调,特别是在贵州省委统战部党建扶贫思想引领下,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关心和驻赫章同步小康工作队的统筹协调下,在赫章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多方推动,终于顺利实施了新一轮的饮水安全保障工程,将新水源点的水引入已有水池和管网,通往村内各家各户。

          现在,只要拧开院坝里的水龙头,水就哗哗流出来。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文昌笃定地说:回水村的水回来,离不开曾书记的“盯、关、跟”,可以说,没有他,这水要回来,估计还要些时间。

          解决百姓吃水难问题,仅仅是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帮扶赫章县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对接帮扶赫章县以来,该厅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支持赫章县脱贫攻坚,厅党委派出1名党委委员、副厅长带队,全厅形成合力聚焦赫章,先后派出18名驻村干部轮战帮扶,吃住在村,真帮实驻,用好自然资源部门政策,先后为赫章县筹集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资金项目资金近22亿元,脱贫攻坚、民生项目应保尽保,众多惠民项目落地实施,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

          看得见摸得着的钱

          ●徐保春说,每次发工资都是现金,看得见摸得着,一扎30张“红太阳”……

          朴德村村民徐保春现在在竹荪厂上班,月薪3000元

          镜头转向贵州省纳雍县董地乡。

          47岁的董地乡朴德村村民徐保春,因早年外出务工尝受拖欠工资的苦恼,而对要不要到竹荪厂干活迟疑不定。她知道,有人投资在村里办厂种竹荪,是好事。但她担心进去上班会拿不到工钱。最后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调研参观考察,她才动心。

          徐保春听到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派驻董地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队员刘峰说,前前后后来调研参观考察的人中,有省领导,有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领导,也有民主党派帮扶干部和广州天河区、贵阳国家高新区等对口扶贫单位工作人员,还有专门收购竹荪的大公司老板,感觉就“不会有问题了”。

          此前,徐保春的丈夫因为干活摔断手脚和腰,从医院回来后就只能勉强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一点重活都干不了。大儿子已经结婚,生了小孩,开支不小。小儿子外出务工,挣的钱只够自己花。家里的土地已全部流转,她不出来找点活干,会闲不住,当然还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

          现在,徐保春在竹荪厂工作,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城市上班族生活,月薪3000元,从2019年10月起,月月兑现。每逢赶场天,她都要上街买点豆腐和新鲜猪肉为家里改善改善,遇到适合的衣服鞋袜,除了给老公儿子媳妇孙子买,有时也给自己买。

          “每次发工资都是现金,看得见摸得着,红通通的百元大票,一扎30张“红太阳”,晓得都早点来!”因为自己太犹豫,少领了几个月工资,是徐保春接受采访时最后悔的事。

          与徐保春不同,联合村的张袭昌、进新村的马正友、新华村的李开全、玉龙村的黄合高则选择发展养殖。他们得到自然资源厅派驻董地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的结对帮扶,分别为他们出资购买母牛、母猪或猪仔,如今,养牛的下了牛仔,养猪的不管是母猪下仔,还是猪仔养成肥猪,都可以卖,也可以留下继续发展。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派驻董地乡前线工作队联络员邹广黔为他们算了一笔账:如马正友获得工作队支持7000元,添了3000多元买了一头母牛养半年,如今母牛下仔,养到年底可卖1万元,母牛也要卖1.8万元,如果不计人工和草料,除去买牛和喂养成本0.5万元,马正友一年因养牛净增收2.3万元。又如张袭昌家获得工作队资助7000元,喂养两头能繁母猪,下了12个猪仔,卖了1.5万元,如果不计人工和草料,除去喂养成本0.2万元,张袭昌家一年因养猪净增收2万元。而其他获得工作队资助5000元的人家,最少也买了一头半大猪来喂养,养了5个月就可以卖到1.2万元,净增收5000元。

          近年来,董地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极贫乡帮扶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政策、项目落实落地上,贵州省自然资源厅驻董地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也倾尽了汗水和心血。在前线工作队和所有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了10万羽蛋鸡养殖场,800头澳洲安格斯牛饲养场,还投产1万头糯谷猪扩繁基地。种植方面,食用菌、玛瑙红樱桃、莲花白等也渐成规模。仅2019年全乡各类产业实现产业分红662.2万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直以来,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党委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坚决扛起脱贫攻坚工作政治责任,始终“翻箱倒柜”用足用好自然资源政策和要素保障,全力助力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

          仅在董地乡,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先后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筹集5600万元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开展了13个共计15241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71户2711人贫困群众因此受益;投入651万元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和治理,保障151户627人生命财产安全;投入860万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除干好主责主业助力脱贫攻坚,贵州省自然资源厅主要领导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也常常“跨界”“拓展业务”,当果蔬销售“推销员”,帮助菜农、果农建立产品销售渠道,优化产销对接,强化利益联接,确保董地乡时令蔬菜和农特产品应销尽销。仅今年直接促销董地乡莲花白100余吨,玛瑙红樱桃2.7万斤,销售额达39.7万元。

          就在刚刚过去的樱桃采收销售旺期,全体工作队队员扑到樱桃种植基地一线,帮助果农把一箱箱樱桃运出乌蒙大山。

          “往年是自己采摘背到乡场上卖,因为地方市场需求量不大,每斤顶多卖3元。今年在自然资源部门帮助下,订单直通车开到家门口,每斤6元保底价收购,我们的收入因为量大价高不止翻一番。”黎明村村民韦永琴笑嘻嘻地打开她接近5位数的支付宝余额。

          提到前线工作队,韦永琴说:要不是他们,我家的樱桃最多能卖出三分之一,其他的只有等到烂在地里。

          倾情帮扶有口皆碑

          ●无论双坪、还是董地,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自然资源系统真帮实促的生动故事,赢得了乡亲们的夸赞。

          王明宽大儿子免费读书的事有着落了

          家住赫章县双坪乡福来厂社区的赵天珍10年前丧偶,深感独自拉扯三个儿子长大成人的不易。其中一个儿子因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儿媳离去,孙女交到她的手里。另外两个儿子儿媳也因外出务工,将孙子孙女交到她的手里。一家9口人,现在在家的只有63岁的她和3个孙子、孙女。若不是生活艰辛,她本不愿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对于脱贫攻坚,她举双手赞成“是个好政策”,说起省自然资源厅派来的帮扶干部,她感激地说“是他们一次次的帮助,让我家脱了贫。”

          同社区的王明宽因早年外出务工落下残疾丧失劳动力,随后丧偶而致贫。“若不靠政府救济,恐怕我难活到现在。”作为贫困户、低保户,王明宽一人拖着三个小孩,早日脱贫是他心中的梦想。如今,王明宽最大愿望是:即将初中毕业的大儿子王廷坤能考取学校,继续学业,走出农村。而王廷坤也想通过学习一门实用的技术,毕业后就能就业。

          为帮助王明宽、王廷坤父子俩实现这一心愿,彻底让他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协调贵州交通技师学院,解决王廷坤的求学困难。当得知王明宽家情况后,学院院长陈文均当即到他家了解家庭情况和孩子学习意愿。

          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和贵州交通技师学院共同帮助下, 学院为王廷坤量身定制三年技能学习规划,并全部免除王廷坤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费用。同时,按照订单式培养,全力以赴做好王廷坤的技能训练,确保毕业后掌握一门实用过硬的技术,顺利毕业、成功就业。当学院老师将王廷坤的录取通知书交到王明宽手上时,他惊讶得语无伦次,连说句“谢谢”都口吃。

          在贵州省脱贫攻坚战场上,与自然资源部门结缘的故事,不计其数。

          正如赫章县双坪乡党委副书记林静所说,无论是心系饮水困难村民,经常梦见下大雨的营兴村第一书记文德修,还是开创了每日10分钟无线电广播平台的岔河村第一书记陈健;无论是在短时间内就将贫困发生率从12.34%降到2.56%的五里村第一书记吴玉兴,还是以产业结构调整致胜的石六缸村第一书记田维伍等等,包括邱杰、曾程瑶、刘弢、邱赟、黄勇灵在内的9名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派来的工作队员的真帮实扶,真蹲实驻,为双坪抓党建、谋产业、同抗疫、共生产、促就业的每一个点滴都不会被忘记。

          也正如纳雍县董地乡党委书记罗珍玉所说,她记得自然资源厅优先安排14名贫困户担任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生态护林员的细节;她忘不了疫情期间,工作队协调送来2000只口罩的那份深情。她记得工作队协调贵州省第一测绘院为董地免费建设完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系统的一个个奋战的深夜令人激动;她忘不了李家寨至新华村石关小学的那条硬化步道,让孩子们上学少走3.5公里。她理解工作队队员刘波因妻子生产,自己只能陪护一天的愧疚;她明白工作队员袁玮轻声离开床榻时,听到不满6岁孩子似醒非醒中叫了声“爸爸”时的揪心;她亲睹夫妻双双投入驻村帮扶工作的徐再彬的午餐,是在下午三点泡一桶方便面;她感动于脱贫群众杀鸡宴请工作队,却被迫收下200元伙食费;还有那一筐筐悄没声息摆放在指挥部办公楼前的樱桃;还有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丁龙奎下村途中刹车失灵时,闻讯赶来帮忙的诸多村民……

          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树起脱贫攻坚路上的精神丰碑。

          不用镌顽石,百姓口似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