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习 >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蓝色海湾”的北海实践:治出清水绿岸,留住“海上森林”

        2021-05-08      来源:澎湃新闻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北海,北纬21度上的宜居海滨之城。

          三面环海,名字里天生就带着个“海”字,也注定了它的命运与海洋密不可分。

          暖暖的海风,金色的沙滩。令人艳羡的美景背后,这里也曾上演过“人海之争”的场景。随着城市化与临海工业的迅猛发展,北部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红树林面积锐减,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遭受威胁。

          2019年,经自然资源部严格评审,广西北海成为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的10个城市之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在北海主要实施银滩中区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和红树林生态修复两大工程。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北海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曾经海岸线“脏乱差”的问题一去不复返,如今初步达到了“水清、岸绿、湾美”的整治效果。红树林更是作为珍贵的海洋沿岸生态群,得到了全面的保护。

          再造“海上森林”

          “潮起潮落绿意”。红树林并非红色,它是一类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滩涂、潮滩湿地的植物群落,因为树种中大部分属红树科,故得名“红树林”。

          它依靠自身奇特的生长方式繁衍着,盘根错节、相互支撑的特性在海潮风浪中稳如泰山,既化解了海潮风浪的冲击,又起到保护堤岸的作用,同时还能保护滩涂、净化海水。因此红树林往往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隆冬时节,北国正是万物蛰伏。但在广西北海的红树林间却是生机盎然,这是候鸟们在家乡难得一见的盛景。

          北海金海湾红树林

          在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里,红树林延绵4.5公里,覆盖面积达3000亩。站在景区栈道上,可以穿行于红树林中。潮水退去,随处可见的小螃蟹、弹涂鱼、螺蛳等湿地生物在林下滩涂上自得其乐。

          而在早年间,因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向海要地”的心思迫切,违法填海、粗放养殖、乱排污水,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红树林这种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打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保护红树林的紧迫意识被唤醒。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广西营造红树林10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3500公顷任务。

          然而,再造“海上森林”绝非易事。

          “最早开始做红树林修复的时候,补种的红树林存活率只有20%。”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国回忆,2011年湿地公园刚建成时,金海湾红树林外围正遭受着病虫害的威胁,补种的红树林在短时间内便相继死亡。他坦言,那时候只想着尽快补种树苗,但却忽视了气候、土质以及环境污染、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了经验之后,当地的工作人员开始“对症下药”。不急于扩大补植规模,而是先改善滩涂的小生态环境,再寻找适合在这种沙质土壤里生长的本地苗进行改良优化。

          “改变了方法后,红树林从原有的人工种植保存率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通过资源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红树林覆盖率增加了10%,生物多样性增加了20%。”郭国说。

          存活还只是第一步。郭国介绍,一棵红树苗要长成成熟稳定状态的红树,往往需要70年的时间。而在北海,由于海水常年保持28摄氏度,缺少淡水的补充,生长速度还会更慢。

          红树林的生长情况,已经成为生态变化的“晴雨表”和生物多样性的“嘉年华”。2019年4月组织开展的全国红树林资源和适宜恢复地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现有红树林面积9330.34公顷,适宜林地面积1449.28公顷。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

          在2020年,广西全区通过实施“蓝色海湾”工程,共营造红树林面积41.45公顷,修复红树林面积100.87公顷。

          “纳污河”变身“地上绿毯”

          金海湾红树林国家保护区的上游是冯家江。长达16公里的冯家江,自北向南贯穿北海市区。

          作为北海市主城区最大的水系,冯家江入海口的东边是金海湾红树林国家保护区,西边是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上游连接一库两渠一江。对于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均有重要的意义,是北海城市中心的“绿肺”。

          而在冯家江治理以前,这里是游客不愿意来的虾塘和臭水沟。曾经冯家江流域沿线共有363个排污口,两岸分布着近2000亩虾塘,每天污水排放达4.5万吨,水质长期处于Ⅴ类。

          冯家江水环境恶化,严重威胁金海湾3000亩红树林的生长环境。湿地植被和水生生物也受到侵害,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形势非常严峻。

          为了保护红树林生长环境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区域。2018年12月,海市开始实施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这也是国内首个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PPP项目。

          治水先治污。

          “我们在整个冯家江流域沿线铺设了30公里长的截污管道,以此来控制点源和面源污染。还对全流域的污染严重区域进行清淤,共挖出了54万立方米的淤泥。”北海北排水环境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万成仁介绍。

          不仅如此,通过18公里长的补水管道,新建的再生水厂输出的水作为优质水源回输到上游,补充河道生态需水量,如此一来,冯家江流域的自行净化能力得以大大提高,水体已经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的标准。

          清污之后,一体化的生态修复工作也随即展开。

          最大程度恢复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格局,成为治理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郭国介绍,坚持原位生态修复原则,充分利用流域现有特质,通过“退塘还湿”、“退堂还林还”等生态修复方式,将冯家江两岸虾塘恢复成为具有雨水调蓄净化功能的坑塘湿地环境。

          冯家江滨海国家湿地公园

          尊重自然的修复理念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中。“只求对的,不求贵的。我们不是在造景,而是要恢复自然本来的样子。”北海市副市长李克纯介绍,在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选择种植的大多是本地树种。南方碱蓬、阔苞菊、马尾松……所有生态修复的植物,都根据当地气候、咸淡水分布等因地制宜选取。

          经过为期2年的建设,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也已接近尾声,这条靓丽的“地上绿毯”也成了市民、游客休闲观景的好去处。李克纯介绍,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冯家江流域范围内还建设了观鸟基地、滨水栈道、景观平台、慢行系统等,未来整个流域将成为集休闲、文化、科普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中央公共绿地。

          郭国自豪地说,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减少1650万吨污水排放。可喜的还不止这些,随着冯家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吸引大批候鸟来此栖息,鸟类数量已由2017年的136种增加到了现在的171种,生物多样性也越来越丰富。

          广西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锡熹表示,冯家江项目系统解决了治污、排涝和生态一体化修复难题,实现了安全、生态、景观价值,较好展现了当地顺应城市自然地理格局,河湖联动、海陆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修复理念。

          这便是“蓝色海湾”的北海样本。北海市自然资源局表示,通过正在实施的“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北海改造修复海堤约10.6公里,岸综合整治6.39公里、岸线生态化5.3公里、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328.96公顷,恢复滩湿地面积约104.9公顷、鸟类栖息地生态恢复166.47公顷。

        扫描二维码分享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