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365best官网_365bet日博亚洲_365bet安卓 > 政策解读

        盛乐山:科学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的浙江实践与思考

        2020-11-04      来源:自然资源部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是党中央赋予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浙江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探索开展一系列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为浙江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探索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紧扣工作需要开展了“1+7+3”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工作,“1”即国土调查,“7”即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地质调查,“3”即地下水监测、海洋资源监测、地理国情监测。
          (一)坚持强基础与走前列相结合,土地资源家底越查越精准。1986年以来,浙江历经了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浙江省土地更新调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等四次调查。第一次,历时10年,首次全面查清全省土地资源的类型、发布、面积等数据,成果获得浙江省政府1999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次,作为全国唯一先行试点省份,率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开拓性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及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次,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并且首次实现了城市、建制镇和主要农村居民点1:500地籍调查成果全覆盖。第四次,通过开展“百日攻坚”、“七月决战”等行动,强力推进“国土三调”,初始调查、统一时点更新均率先提交成果。
          (二)坚持细调查与常监测相结合,自然资源账本越理越清晰。森林资源方面,浙江省先后开展6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调查”),并通过试点研究实现了“一类调查”与“二类调查”一体化,建立5年一次国家连清复查制度。水资源方面,已完成三次水资源调查,初步建成覆盖全省地下水监测网。2019年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水利厅联合在全国率先开展新一轮水域调查,调查任务已基本完成。海洋资源方面,已先后开展海岸线调查监测、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滩涂(潮间带)监测评价、海洋生态调查等调查监测。耕地资源方面,浙江历经耕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县级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试点和全面推进与应用拓展等三个阶段,探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三)坚持快转化和优服务相结合,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查成果应用越来越显着。土地质量调查方面,历经耕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等三个阶段,全面完成全省耕地和农业“两区”的土地质量调查,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提供基础资料;以“图、文、卡、库、码”为成果表达形式,建成全省10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耕地质量档案,实现农产品源产地质量的可追溯。地理国情方面,完成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地理国情监测管理办法》,建立了“1+1+X”成果应用服务体系。
          二、浙江省科学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思考与设想
          近年来,浙江通过“1+7+3”调查监测,为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工作积累了经验。但面对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的新要求,在法律法规、成果统筹、人才队伍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必须从法理架构、机制体系、成果运用、人才培育、保障措施等方面重构重塑,全面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的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
          (一)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推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法律法规建设。要加快推进立法工作。重点推进制定《浙江省自然资源调查条例》,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必要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夯实适应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下的“四梁八柱”。要加快厘清部门工作职责。特别是要根据“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机构改革总体思路,对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职责进行必要调整,明确工作职责、压实责任主体,将机构改革最新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
          (二)加强统筹协同,着力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体系机制。要推进部门间业务协同和指标体系融合。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组织开展与履行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调查内容、具体要求以及当前管理容易产生交叉甚至矛盾的区域和内容的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统筹组织、部门协同、标准统一、数据衔接、成果共享、务实高效的调查监测组织协调机制。明晰调查内容和指标,推进分类研究,推动形成统一的三维立体的自然资源分类标准和时空分类体系。要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机制。针对不同市、县(市、区)自然资源禀赋情况,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开展试点研究,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调查评价监测体系。
          (三)加强科技引领,着力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要实现全面动态感知。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科学等现代信息“3S”技术,快速获取不同区域、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影像和矢量数据,查清全省各类自然资源家底。要动态提取变化信息。开展核心要素自动化提取技术攻关研究,实现各地类变化信息的快速发现与自动提取,及时掌握掌握自然资源自身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情况。要重构技术流程。衔接各类调查指标和技术规程,统筹安排工作任务,优化技术流程,做到图件资料相统一、基础控制能衔接、调查成果可集成,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要推进数据信息共享。加快汇集整合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林业等各部门的自然资源历史调查监测数据,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推进各类自然资源数据集成和深度开发利用,形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成果数据集。要强化支撑条件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部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浙江分中心等条件平台建设。
          (四)加强分析共享,着力做深国土三调成果运用。要健全数据库。以县为单位,开展国土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统计分析、综合查询等功能。省、市、县三级要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实现可365best官网_365bet日博亚洲_365bet安卓成果的互联共享,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做细分析。以国土三调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编制国土三调成果分析报告。应用国土三调成果,评价土地利用节约集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汇总林业、水利、农业、海洋等各类自然资源专题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要做优成果编制。编制各类成果,形成包括影像、图形、文字报告的一整套国土三调成果资料。指导市、县丰富和创新国土三调成果表达形式,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五)加强人才选育,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铁军。要健全充实调查监测技术支撑力量。推动市、县(市、区)整合优化自然资源系统内现有的专业调查监测技术力量,加快整合基层自然资源所力量,构建省市县乡上下贯通、业务统一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要形成一批调查监测市场化、规范化的技术队伍。加快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信用监管体系,规范我省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市场秩序和从业单位、从业人员行为,培育一批技术力量雄厚、质量管理过硬、调查经验丰富、企业信誉好的专业服务队伍。要造就一批调查监测创新领军人才。积极吸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力量参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培育创新人才。着力培养既精通调查监测业务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六)加强全方位管理,着力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要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按照总体架构,选取部分市、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做法。要始终注重质量管控。建立质量管控制度,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质量监管,加强技术指导、严格过程管理、完善惩奖机制、确保成果质量。加强调查监测成果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价,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信用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质量第一、诚信为先良好氛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