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度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区,海南省对位于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两个村先行探索实施生态搬迁,为生态搬迁提供了宝贵经验。1月5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组建,聚力助推海南热带雨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国家公园建设。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拉开帷幕。2018年,国家批准海南开展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涉及12个省份。202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国家公园试点任务,推动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涉及果洛州玛多、玉树州治多、曲麻莱、杂多4个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713.62米,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有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任永禄在发布会上表示。
任永禄介绍,三江源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大胆推进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验,先后实施多项原创性改革,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监测评估考核、项目、宣传教育、公众参与、合作交流、社区共管15个体系。
为了优化自然资源管理,三江源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开展三江源草地、湿地、野生动物等资源本底调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区位于海南省中部山区,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是亚洲热带雨林和世界季风常绿阔叶林交错带上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分布着海南长臂猿等我国珍稀濒危物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抓手和标志。”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夏斐表示,海南省通过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置换、安置就业等方式,对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白沙县道银、坡告两个村实施生态搬迁,合并为银坡村在山外重建,将曾经不通公路、电信的黎族贫困村变成带有黎族建筑风貌的美丽乡村。银坡村先行探索的生态搬迁模式,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提供了可借鉴推广的经验。
夏斐介绍,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海南岛,是我国特有物种,20世纪70年代末仅剩7只~9只个体生存。如今,通过持续的保护措施和有关部门不断努力,海南长臂猿种群逐步增长,目前达到4群30只,并显示出持续扩大的良好势头。“海南长臂猿数量虽然有所恢复,但仍未摆脱灭绝的威胁。”夏斐说,“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就是为了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