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备受关注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问世。这是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是自然资源部门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是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统一开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事关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对一系列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条件、国情和国力的基本判断。
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全国各级调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21.9万名调查人员不畏艰辛、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查清了国土资源“家底”,为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提供了基本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千方百计“较真”,是“三调”提高数据质量的核心要求。“三调”坚守真实性这一生命线,发出了“宁要数据的真实性,不要虚假的前后一致性”的最强音。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坚持国家立场,围绕“毫不动摇、寸步不让、虚报严惩、讲清原因”十六字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前移核查关口,加强技术培训,运用新技术减少人为干扰,开展多轮次专项督察,强化督察制衡,365best官网_365bet日博亚洲_365bet安卓通报弄虚作假等典型案例,有力保障了数据的真实性。
不断与时俱进,完善调查分类和内容,是“三调”顺应新时代新要求的科学求治。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都对国土调查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三调”统一了陆海分界,明细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摸清了地类转换变化情况等等,为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多规合一”的实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监管奠定了基础。
强化科技赋能,提高数据精度和工作效能,是“三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的探索创新。“三调”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形成了“互联网﹢调查”机制,汇集了2.95亿个调查图斑,架起了“国土调查云”,实现了云端上传、比对、校核,特别是有效克服了疫情防控下的外业核查困难。
正是这些主动求变,让我们拥有了今天这份沉甸甸的国情数据。成果来之不易,但也饱含强烈的忧患感:它在全面反映我国国土利用状况的同时,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透过这份“家底”,我们应该看到:虽然2020年18.65亿亩的全国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完成了,但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护仍不能掉以轻心。
透过这份“家底”,我们应该看到:虽然近10年来我国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增加了2.6亿亩,但当前国土利用和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稳定,一些地方还存在生态建设盲目、生态布局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耕地里种树、山上“剃头”、挖湖造景等等。这些反自然地理格局的做法,既威胁粮食安全,又影响生态建设成效巩固。
透过这份“家底”,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全面推动下,近十年来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是相适应的,但城乡建设仍以外延扩张为主,建设用地粗放利用问题依然突出,大量闲置低效土地亟待盘活。
如上种种,无不都是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国之大者”。面对这份国土资源“家底”,我们必须时刻心存忧患,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让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常态,凝心聚力地把14亿多人的饭碗田守好护好,给未来留足发展空间。
立足“十四五”,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更要用好来之不易的“三调”成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秉承系统观和自然观,把自然资源管理放到两个大局中统筹谋划,在“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上画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好生态建设与其他土地利用,系统治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
“三调”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重要起点。让我们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努力答好新征程的考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