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评论

        毛志红:海纳百川方能蹄疾步稳

        2016-09-17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毛志红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鼠标轻点“一张图”就能实现国土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土地立体开发利用技术从多重维度拓展着国土空间,国土综合整治工程技术、耕保监控预警等关键技术使土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护越来越精准……当一系列土地科技应用不断创造奇迹时,我们逐步迈进一个科技创新引领土地管理发展的新时代。

          “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虽然“四位一体”,但基础不同、情况各异,相比之下,土地科技创新底子薄、起点低,特别是土地工程技术发展滞后。与国际前沿相比,我国土地调查评价领域接近“并跑”的水平,土地利用、整治、监测领域还处于“跟跑”水平,土地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水平较高,但原创技术不行。可以说,土地科技创新起步晚,在“世界坐标系”上整体尚处于“起跑”阶段。鉴于此,我们的土地科技创新不是局部创新,而是围绕科学认知土地、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高效管控土地利用,在装备研发、技术方法和科学理论层面进行整体创新。

          基于此,与“三深”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战略目标不同,“一土”瞄准土地科技水平显着提升,“争取用十年左右时间改变目前的跟踪模仿状况,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土地科技创新使命是“守”“进”并举,既要高效管护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又要依靠科技新动能合理开发利用和拓展国土空间。

          “协同、融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国土资源系统创新的传家宝。”姜大明部长强调,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更加需要大协同、大融合。地质、海洋、测绘、土地四大领域,无论学科边界还是任务目标,无论思维方法还是技术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交叉、相似、通用情况,加强协同融合是优势互补、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快出成果的必由之路。土地科技创新,不仅要将其放在“三深一土”战略体系当中协同融合发展,更需要打破系统壁垒、打通国内国外、打开学科限制,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整合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快速形成科技创新能力。

          在此过程中,制度创新应和科技创新协同联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动态、开放、多层次的土地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虽然我国土地制度与世界很多国家有着本质不同,但在科技创新、科研管理制度领域还是有很多互通互鉴之处。土地科技创新要善于参考借鉴国外给科研团队全面松绑的科研管理制度,着力简政放权,重点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维护科研自主权和自由探索空间,切实解决习总书记指出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此外,以水—土—气—生—岩为对象的地球关键带研究等国际合作前沿与先进理论技术也应成为土地科技创新的关注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讲“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失整整一个时代”。于土地科技创新而言,闭门造车、单打独斗、因循守旧走不了多远,唯有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主动探寻识变、应变、求变之道,才能蹄疾而步稳,不至于产生错失整整一个时代之憾。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