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海洋科技的支撑。在北部湾,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科学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效。
北海银滩水清沙白一望无际,钦州三娘湾白海豚自由嬉戏,防城港红树林郁郁葱葱,北仑河口白鹭翩跹其间……在祖国大陆的西南端,浩瀚北部湾美景如画。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绿色之海、开放之海理念的指导下,打造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昔日的渔港正变为滨海旅游胜地。
旅游业的兴旺,得益于当地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也离不开科技的赋能。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四所)在北部湾实施了一系列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了持续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科学性的治理方案,为广西海洋生态保护、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生态为先 助力向海经济绿色发展
向海经济快速发展和临海产业加速集聚,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作为自然资源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的国家级海洋综合研究机构,海洋四所以海洋科技助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北部湾海洋生态资源,探索“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北海银滩是北部湾重要的景点之一。2019年,由海洋四所组织申报的“北海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正式立项。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北海市修复区域的海域生态环境显着改善。其中,北海银滩中区沙滩岸线形态得到明显改善,沙滩滩肩扩大,沙层厚度增加,有效提升了沙滩生态护岸功能,改善了游客滨海休闲、亲水环境。
2020年8月,由海洋四所组织编写的“北海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专项资金1.51亿元。该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释放群众赶海的滩涂空间,逐步恢复滩涂上贝类等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提升光滩湿地生态系统效益;扩大红树林生长空间,增加红树林分布面积,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功能,给候鸟营造稳定的迁徙环境,恢复海岸带动物植物群落;同时可增强防风抗浪能力,促进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协同增效,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2021年1月,海洋四所承担的北海银滩咸田港退港还滩自然岸线恢复工程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该项目实现了银滩公园和海滩公园沙滩的连通,改变了人为的生态破坏现象,形成美观整洁的成片沙滩;拓展了银滩中区岸段滨海旅游空间,提升了银滩景区的品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优质的滨海旅游休闲空间。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实现北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旅游总体规划,促进“国际度假胜地、生态休闲智城、特色文化名城、开放宜居珠城”建设,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摸清家底 为受损海洋资源开“良方”
北部湾自然资源本底数据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要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必须摸清北部湾海域环境状况、积累北部湾海域环境资料。
近年来,海洋四所通过开展北部湾自然资源调查与评估,建立自然资源评估方法,评估北部湾海洋动力学、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现状,分析资源变化趋势,提升海洋资源保障能力,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向海经济发展规划和向海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空间和向海产业布局,促进北部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区域海洋开发和综合管理能力、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中,海洋四所承担的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钦州湾围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容量的累积影响研究”,对典型生态系统海草床的分布进行了系统调查,深入研究了海草的繁殖生态学,进行了海菖蒲的种子萌发试验。此外,海洋四所对铁山港青山头的互花米草进行试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恢复了光滩原有的生态系统功能。
针对近年来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榄根村的红树林大面积受损死亡问题,海洋四所对该区域红树林的现状开展现场调查并持续监测,查明了红树林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性的治理方案,为当地管理部门开展红树林保护、恢复和监管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交流 传播海洋管理的中国经验
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是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支点,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加挂“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牌子的海洋四所,肩负着统筹协调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科技合作交流的使命,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海洋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海洋四所承办了2018年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2019年向海经济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果展示交流会,主办了2019年度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等一系列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会议。
从2018年起,海洋四所连续多年承担了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援外技术培训班项目。目前,海洋四所与马来亚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柬埔寨环境部等东盟国家的政府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并着力推动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
目前,海洋四所正在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在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在海洋赤潮、海洋缺氧、海洋酸化等防灾减灾研究,以及海水养殖、海洋蓝碳等蓝色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