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国际环境影响,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挑战。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涉海部门和沿海地方积极稳妥应对,较快扭转了海洋经济下滑势头。海洋经济保持基本稳定,发展成效显着,发展潜力十足。《2021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指数》)显示,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35.8,同比下降0.7%,十年来年均增速达3.1%。
海洋经济展现发展韧性
《指数》显示,2020年发展水平指数为133.8。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4.2%,发展水平小幅降低。
海洋经济规模有所下降。“十三五”前四年,我国海洋经济始终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5.1%。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5.3%,尤其是滨海旅游业受疫情冲击最大,产业增加值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4.5个百分点,是海洋经济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海洋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三年在60.0%以上,持续发挥引擎和稳定器作用。海洋制造业发展稳定,占海洋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在30.0%左右。海洋新兴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活力并快速增长,全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
海洋经济效益逐步恢复。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海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略有下降。国家和地方及时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积极出台推迟缴纳海域使用金、提高供水补贴和用电优惠、加大财政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助力海洋产业企稳回升,海洋经济效益逐季好转,全年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海洋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降幅连续7个月收窄,全年营业收入利润率较前三季度增加0.3个百分点。
海洋领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全球海运贸易量整体下滑,我国经济和海运贸易在经历年初下降后迅速反弹,海运进口表现强劲,干散货、铁矿石、原油以及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大幅增长;海运出口量逐季改善,四季度实现正增长。全年我国与重点监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近1.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对稳定国家对外贸易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企业对外合作不断深化,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正式落地江苏;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合作达成共识。
发展成效持续提高
《指数》显示,2020年发展成效指数为133.7,同比增长0.5%,发展成效持续提高。
海洋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受疫情影响,国内消费受到抑制,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现了自200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海洋经济波动幅度较大。随着国内疫情管控有序开展,各行业各部门积极复工复产,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快速复苏,海水产品生产者价格综合指数、沿海散货运价指数等基本保持稳定。
民生改善能力不断提升。在新发展阶段下,海洋经济领域积极推进保就业、保民生,2020年沿海渔民人均纯收入超2.8万元,明显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三五”以来,我国人均海洋水产品供应量基本稳定在23千克以上,每万人海洋公园面积基本保持在3.7公顷左右,蓝色粮仓供应潜力进一步释放,沿海地区亲海空间持续优化扩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条件进一步增强。
发展潜力精进优化
《指数》显示,2020年发展潜力指数为140.6,同比增长2.8%,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海洋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果转化能力显着提高。2020年重点监测的海洋科研机构中,研发经费较2011年翻了一番,科技人才较2011年增加了1万多人,专利授权数达到2011年的4倍。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取得一系列新突破。“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为代表的海洋探测运载作业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填补国内空白。天然气水合物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中间试验船“国信101”号正式交付,突破深远海养殖技术瓶颈,助推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海洋资源利用管控有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化海洋国土空间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基本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2020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77.4%,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6.8%。“蓝色海湾”、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十三五”时期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
(作者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