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随着自然资源部正式挂牌成立,国家土地督察转变为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其职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被赋予新的使命:“除了做好做精传统的土地督察业务,还要探索对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矿产资源、海域海岛资源监管及保护等情况的督察。”职责增加,人员不变,如何在做好原有土地督察工作的同时,履行好自然资源督察工作职责呢?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成都局(以下简称成都督察局)再次想到了测绘。
其实早在2016年,成都督察局就开始与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合作,利用该局丰富的测绘成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服务土地督察工作。如今,又该寻求哪些测绘技术来开展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呢?
测绘数据“精准制导”让违建“大棚房”无处遁形
2018年底,成都督察局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2019年元旦前后完成重庆、四川和云南“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工作。时间不足一个月,工作区域达96.2万平方公里,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人员少……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任务?
成都督察局立即找到一直为其提供技术支撑的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以下简称遥感院)。
“时间非常紧迫,必须按时交卷,你们能为此次清理整治工作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吗?”
“能!”遥感院技术负责人肯定的答复。
遥感院回答的如此肯定,归因于他们手中握有丰富详实的基础测绘成果。利用海量精细的基础测绘成果,结合自然资源督察基础数据,不仅能在日常督察工作中快速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足、增减挂钩项目拆旧不到位、变更调查不实、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等疑似问题,还能在此次“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根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所见即所得”客观反映地表真实状况的特点,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属性,遥感院快速开展内业对比分析和外业核查工作,将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的“房屋建筑区”与土地调查数据中的“耕地”“设施农用地”图层叠加,再配合土地管理数据,梳理出重庆、四川和云南3省(市)以设施农用地为名从事非农业建设疑似问题清单,避免了“大海捞针”似的核查,提高了督察效能,让违法占用耕地、危害农业生产用地的“大棚房”问题无处遁形。
经过21名测绘技术骨干连续14天的通力协作,协助成都督察局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任务。在感谢信中,成都督察局对该院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智能遥感识别监测系统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要素识别速度
由于成都督察局负责督察的重庆、四川、云南和西藏4省(区、市)幅员辽阔,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仅依靠人工从卫星影像上目视查找督察目标,其难度和任务量可想而知。为此,遥感院经过深入调研,先后建成了保障自然资源督察行政办公和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办公高效化、分析自动化、核查远程化、过程透明化、管理规范化”,成功搭建了一条信息化“高速公路”,实现了督察信息的高速传递。
针对此次成都督察局职能职责转变,为更好地服务自然资源督察新任务新需求,遥感院专门抽调精尖科技人员成立了一支遥感信息智能化处理应用创新团队。该团队利用当前最热门的深度学习技术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围绕如何快速提取督察要素目标,攻克多重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自然资源督察要素遥感识别监测系统”。通过该系统可快速从卫星遥感影像中提取相关督察目标要素,如道路、房屋和推填土等图斑。
创新团队负责人张荞博士介绍:“利用AI技术和督察目标要素样本数据,在影像质量尚佳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1台高性能图像工作站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识别3-4个县、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要素疑似图斑。若采用多台高性能图像工作站的话,一周可以完成一个省的目标要素识别,其速度相较于人工识别提高了10倍以上。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为后续实地核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随着测绘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局,测绘服务自然资源督察工作也是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的具体体现!”在采访中,遥感院一名负责人介绍,“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的要求,我们除继续为自然资源督察提供人员技术支撑外,还将根据自然资源督察业务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在自然资源督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将建成一套自然资源督察遥感识别监测技术体系。”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