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2013年,各级政府进一步强化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在海洋灾情总体偏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对2013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国家海洋局局长:
2014年3月 北京
- ·一、概 况
-
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绿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咸潮入侵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图1)。在近5年(2009—2013年,下同)中,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列第一位,死亡(含失踪)人数列第二位。
图1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
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单次过程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灾害,为64.93亿元;造成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的是1321“蝴蝶”台风浪灾害,为63人。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见表1。
表1 2013年海洋灾害分灾种损失统计
灾害种类
死亡(含失踪)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风暴潮
0
153.96
海浪
121
6.30
海冰
0
3.22
海啸
0
0
赤潮
0
0
绿潮
0
—
海平面变化
0
—
海岸侵蚀
0
—
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0
—
咸潮入侵
0
—
合计
121
163.48
*风暴潮灾害损失包含近岸浪灾害损失,下同。
*表中符号“—”表示未统计,下同。
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74.41亿元;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福建省和浙江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45.08亿元和28.23亿元。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见表2和图2。
表2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致灾原因
死亡(含失踪)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辽宁
风暴潮、海冰
0
3.24
山东
风暴潮
0
1.44
江苏
风暴潮、海浪
10
0.29
浙江
风暴潮、海浪
20
28.23
福建
风暴潮、海浪
13
45.08
广东
风暴潮、海浪
65
74.41
广西
风暴潮
0
4.90
海南
海浪
13
5.89
合计
121
163.48
*河北、天津、上海海洋灾害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含失踪)。
图2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海洋灾害损失分布
- ·二、风暴潮灾害
-
(一)总体灾情
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26次,其中台风风暴潮过程14次,11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2.45亿元,温带风暴潮过程12次,3次造成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1亿元,均未造成人员死亡(含失踪)。
2013年,发生3次达到红色预警级别的台风风暴潮过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最多,受其影响,风暴潮总体灾情偏重,直接经济损失为近5年平均值(95.96亿元)的1.60倍。其中,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74.20亿元、45.06亿元和28.17亿元,占风暴潮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6%。另外,9月下旬以后的灾害过程影响明显偏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占台风风暴潮全年直接经济损失的67%。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损失统计见表3。
表3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风暴潮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
直辖市)
受灾人口
受灾面积
设施损毁
直接经
济损失
(亿元)
受灾人口
(万人)
死亡(含失踪)人数
农田
(千公顷)
水产养殖
(千公顷)
海岸工程(千米)
房屋
(间)
船只
(艘)
辽宁
—
0
0
0
0.20
0
4
0.02
山东
—
0
0
7.24
15.11
411
109
1.44
江苏
—
0
0
2.26
6.37
0
0
0.17
浙江
736.62
0
340.29
37.81
29.55
175
2 124
28.17
福建
38.07
0
1.11
54.85
125.02
1 101
6 066
45.06
广东
589.44
0
13.26
37.38
100.38
4 001
5 382
74.20
广西
16.21
0
0
0.62
7.64
620
32
4.90
合计
1 380.34
0
354.66
140.16
284.27
6 308
13 717
153.96
(二)主要风暴潮灾害过程
1. 1319“天兔”台风风暴潮
9月22日19时40分前后,台风“天兔”在广东省汕尾市附近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福建和广东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64.93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201厘米,发生在广东省海门站。增水超过100厘米的还有福建省东山站(103厘米)和厦门站(102厘米),广东省遮浪站(163厘米)、汕头站(160厘米)、汕尾站(150厘米)、惠州站(137厘米)和南澳站(125厘米)。
福建省东山站最高潮位超过当地红色警戒潮位14厘米。
广东省汕尾站和盐田站最高潮位分别超过当地警戒潮位39厘米和10厘米。
“天兔”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3。
图3 “天兔”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
福建省受灾人口9.2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4.46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03千公顷,毁坏渔船40艘,损坏渔船264艘,损毁码头1.26千米,损毁防波堤7.36千米,损毁海堤、护岸4.86千米,淹没农田0.50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6亿元。
图4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宫前渔港防波堤损毁
图5 广东省汕尾市汕尾港养殖渔排受损
广东省受灾人口579.3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6.52万人,倒塌房屋785间,损坏房屋2 925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23.64千公顷,毁坏渔船188艘,损坏渔船4 636艘,损毁码头0.28千米,损毁防波堤15.05千米,损毁海堤、护岸53.55千米,淹没农田10.5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
2. 1323“菲特”台风风暴潮
10月7日01时15分前后,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受风暴潮和近岸浪的共同影响,浙江和福建两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合计34.92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375厘米,发生在浙江省鳌江站。增水超过100厘米的还有浙江省坎门站(167厘米)、澉浦站(166厘米)、洞头站(121厘米)和健跳站(107厘米),福建省琯头站(142厘米)和沙埕站(133厘米)。
浙江省鳌江站、坎门站、澉浦站、镇海站、洞头站和健跳站6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鳌江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148厘米。
福建省三沙站和平潭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崇武站、厦门站和东山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黄色警戒潮位,其中,三沙站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10厘米。
“菲特”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6。
图6 “菲特”台风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
浙江省受灾人口666.0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9.97万人,损坏房屋38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32.56千公顷,毁坏渔船811艘,损坏渔船572艘,损毁码头3.06千米,损毁防波堤4.01千米,损毁海堤、护岸5.87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3.38亿元。
图7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巴曹镇中心渔港渔船倾覆及油料泄漏
图8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南麂岛码头渔船损毁
福建省受灾人口17.6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3.63万人,倒塌房屋116间,损坏房屋351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3.87千公顷,毁坏渔船406艘,损坏渔船1 820艘,损毁码头3.31千米,损毁
3.“130526”温带风暴潮
5月26—28日,受黄海气旋的影响,渤海和黄海沿海出现了一次较强的温带风暴潮过程,山东省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44亿元。
沿海最大风暴增水138厘米,发生在山东省潍坊站。辽宁省东港站、小长山站、老虎滩站、鲅鱼圈站、葫芦岛站和芷锚湾站,河北省秦皇岛站,山东省潍坊站、蓬莱站、石岛站和日照站11个潮(水)位站的最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潮位,其中,鲅鱼圈站超过当地警戒潮位29厘米。
“130526”温带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见图9。
图9 “130526”温带风暴潮过程部分站位最大风暴增水
山东省倒塌房屋5间,损坏房屋406间,水产养殖受灾面积7.24千公顷,毁坏渔船64艘,损坏渔船45艘,损毁码头4.00千米,损毁
表4 2013年造成灾害的风暴潮过程及损失统计
灾害过程
发生时间
受灾地区
死亡
(含失踪)
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死亡
(含失踪)人数合计
直接经济
损失合计
(亿元)
编号
名称
130526
温带风暴潮
5月26—28日
山东
0
1.44
0
1.44
130608
温带风暴潮
6月8日
江苏
0
0.05
0
0.05
130804
温带风暴潮
8月4日
辽宁
0
0.02
0
0.02
1305
“贝碧嘉”
台风风暴潮
6月22—23日
广西
0
0.04
0
0.04
1306
“温比亚”
台风风暴潮
7月1—2日
广东
0
2.31
0
2.31
1307
“苏力”
台风风暴潮
7月12—13日
浙江
0
0.38
0
7.78
福建
0
7.40
1308
“西马仑”
台风风暴潮
7月18—19日
福建
0
7.69
0
7.69
1309
“飞燕”
台风风暴潮
8月2—3日
广西
0
0.57
0
0.57
1311
“尤特”
台风风暴潮
8月13—15日
广东
0
13.32
0
14.95
广西
0
1.63
1312
“潭美”
台风风暴潮
8月21—22日
浙江
0
4.41
0
16.48
福建
0
12.07
1319
“天兔”
台风风暴潮
9月21—23日
福建
0
6.36
0
64.93
广东
0
58.57
1323
“菲特”
台风风暴潮
10月6—7日
浙江
0
23.38
0
34.92
福建
0
11.54
1326
“韦帕”
台风风暴潮
10月14—16日
江苏
0
0.12
0
0.12
1330
“海燕”
台风风暴潮
11月9—11日
广西
0
2.66
0
2.66
合计
0
153.96
防波堤防波堤
-
1.58千米,损毁海堤、护岸5.23千米,直接经济损失1.44亿元。
-
9.29千米,损毁海堤、护岸9.88千米,直接经济损失11.54亿元。
- ·三、海浪灾害
-
(一)总体灾情
2013年,我国近海共出现43次有效波高4米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其中台风浪20次,冷空气浪和气旋浪23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6.30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
2013年,海浪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重,为近5年平均值(5.49亿元)的1.15倍;死亡(含失踪)人数为近5年平均值(84人)的1.44倍。海浪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重的是海南省,为5.89亿元,占海浪灾害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3%。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统计见表5。
表5 2013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浪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
直辖市)
死亡
(含失踪)
人数
水产养殖
受灾面积
(千公顷)
海岸工程
损毁(千米)
船只损毁
(艘)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江苏
10
0.66
0
2
1 225.0
浙江
20
0
0
7
631.0
福建
13
0
0
9
230.0
广东
65
0
0
9
2 031.0
海南
13
413.78
2.11
598
58 888.5
合计
121
414.44
2.11
625
63 005.5
(二)主要海浪灾害过程
1. 1321“蝴蝶”台风浪
9月28—30日,受今年第21号强台风“蝴蝶”影响,中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以南海域出现了6~9米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广东、海南两省4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63人,直接经济损失合计0.66亿元。
2.1330“海燕”台风浪
11月9—11日,受今年第30号超强台风“海燕”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我国南海海域出现了6~9米的狂浪到狂涛,受其影响,海南省毁坏渔船152艘,损坏渔船326艘,死亡(含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4.60亿元。
3. 131124冷空气浪
11月24—25日,受冷空气影响,浙江外海出现了3~4米的大浪到巨浪,受其影响,浙江省3艘渔船沉没,死亡(含失踪)14人,直接经济损失0.05亿元。
表6 2013年造成灾害的海浪过程及损失统计
灾害过程
发生时间
受灾地区
死亡(含失踪)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130114冷空气浪
1月14日
福建
2
5.0
130117冷空气浪
1月17日
福建
0
20.0
130202冷空气浪
2月2日
福建
3
5.0
130301冷空气浪
3月1—3日
海南
4
20.0
130320冷空气浪
3月20日
浙江
1
0
130330冷空气浪
3月30—31日
福建、广东
3
30.5
130405冷空气浪
4月5日
海南
1
20.0
130421冷空气浪
4月21日
福建
0
150.0
130426冷空气浪
4月26日
广东
0
20.0
130428气旋浪
4月28日
江苏
0
105.0
130430冷空气与气旋配合浪
4月30日
广东
1
3.5
1305“贝碧嘉”台风浪
6月22—24日
海南
2
5 983.9
130702气旋浪
7月2日
浙江
1
2.0
130716冷空气浪
7月16日
浙江
2
35.0
130728气旋浪
7月28日
海南
1
20.0
1309“飞燕”台风浪
8月3日
海南
0
1 592.4
1311“尤特”台风浪
8月13—14日
海南
0
568.2
130918冷空气浪
9月18日
福建
2
20.0
1319“天兔”台风浪
9月20日
海南
2
40.0
130925冷空气浪
9月25日
广东
1
2.0
1321“蝴蝶”台风浪
9月28—30日
广东、海南
63
6 598.0
1324“丹娜丝”台风浪
10月8日
江苏
10
1 120.0
131026冷空气浪
10月26日
福建
4
0
131013冷空气浪
10月15—16日
浙江
1
75.0
131110冷空气浪
11月10日
浙江
1
0
1330“海燕”台风浪
11月10—11日
海南
2
46 011.0
131124冷空气浪
11月24—25日
浙江
14
519.0
131204冷空气浪
12月4日
海南
0
40.0
合计
121
63 005.5
- ·四、海冰灾害
-
(一)总体灾情
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受海冰灾害影响,直接经济损失3.22亿元,是2011/12年的2.08倍,主要为水产养殖损失。
2012/13年冬季海冰灾害损失统计见表7。
表7 2012/13年冬季海冰灾害损失统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受灾人口
损毁船只
(艘)
水产养殖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受灾人口
(万人)
死亡(含失踪)人数
受灾面积
(千公顷)
数量
(万吨)
辽宁
—
0
2
22.92
1.96
3.22
合计
—
0
2
22.92
1.96
3.22
(二)冰情特征
2012/13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的冰情等级为常年略偏重(3.5级),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013年2月8日,覆盖面积 34 824平方千米。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2月8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89海里,覆盖面积23 041平方千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2海里,覆盖面积6 490平方千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10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8海里,覆盖面积4 102平方千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出现在1月29日,浮冰离岸最大距离24海里,覆盖面积6 821平方千米。
2013年2月8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见图10。
图10 2013年2月8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分布
2012/13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见表8。
表8 2012/13年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
影响海域
初冰日
(年/月/日)
终冰日
(年/月/日)
浮冰最大覆盖面积(平方千米)
浮冰离岸最大距离(海里)
一般冰厚
(厘米)
最大冰厚
(厘米)
辽东湾
2012/12/4
2013/3/20
23 041
89
10~20
45
渤海湾
2012/12/12
2013/2/28
6 490
22
5~15
25
莱州湾
2012/12/18
2013/2/22
4 102
28
5~10
25
黄海北部
2012/12/16
2013/3/5
6 821
24
5~15
25
- ·五、海啸灾害
-
2013年,我国未发生海啸灾害。国家海洋局对54次发生在我国周边海域及全球大洋其他海域的海底地震共发布了94期海啸信息。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其中3次地震引发了海啸,这些海啸事件均未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
2013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源分布见图11。
图11 2013年我国发布海啸信息的地震源分布
- ·六、赤潮灾害
-
2013年,我国沿海共发现赤潮46次,其中有毒赤潮7次。
2013年,我国沿海赤潮高发期为5—6月,5月发现赤潮19次,累计面积1 593平方千米;6月发现赤潮15次,累计面积511平方千米。引发赤潮的优势种共13种,多次或大面积引发赤潮优势种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和抑食金球藻。
2013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见图12。
图12 2013年我国沿海各月发现赤潮次数
2013年最大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千米赤潮过程统计见表9。
表9 2013年最大面积大于等于100平方千米赤潮过程统计
省(自治区、直辖市)
起止时间
发现海域
赤潮优势种
最大面积
(平方千米)
河北
5月25日—8月31日
秦皇岛—绥中附近海域
抑食金球藻
1 450
天津
7月5—8日
临港经济区东部海域
中肋骨条藻
154
天津
7月16—25日
汉沽海域
夜光藻
100
江苏
5月30日—6月1日
连云港海州湾海域
赤潮异弯藻
450
浙江
5月13—29日
温州苍南海域
东海原甲藻
450
浙江
5月18日—6月2日
台州玉环坎门海域
东海原甲藻
120
浙江
5月20—24日
宁波韭山列岛东南海域
东海原甲藻
140
浙江
6月3—9日
舟山东福山岛附近海域
东海原甲藻
100
浙江
6月22—24日
朱家尖岛东北部—中街山列岛西部海域
东海原甲藻
200
广东
8月9—13日
湛江港湾近岸海域
中肋骨条藻
113
合计
3 277
2013年,我国沿岸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次数最多,发生在5月4日—7月4日间,共16次,其中浙江沿海发现15次,福建沿海发现1次,累计面积1 470平方千米。发生在河北秦皇岛沿岸海域的抑食金球藻赤潮,为2013年持续时间最长和单次过程影响面积最大的赤潮,分别为98天和1 450平方千米,对当地滨海旅游业等影响较大。
- ·七、绿潮灾害
-
2013年3—8月,绿潮灾害影响我国黄海沿岸海域,覆盖面积于6月27日达到最大值,约790平方千米,分布面积于6月30日达到最大值,约29 733平方千米。
2008—2013年我国黄海沿岸海域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见表10。
表10 2008—2013年我国黄海沿岸海域绿潮最大分布面积和最大覆盖面积
年份
最大分布面积(平方千米)
最大覆盖面积(平方千米)
2008
25 000
650
2009
58 000
2 100
2010
29 800
530
2011
26 400
560
2012
19 610
267
2013
29 733
790
2013年3月中下旬在江苏如东沿岸海域发现零星漂浮绿潮藻;5月10日,黄海南部海域绿潮覆盖面积约5.5平方千米,分布面积约330平方千米;5月中下旬,绿潮持续向偏北方向漂移,分布面积不断扩大;6月初开始有绿潮陆续影响日照、青岛、烟台和威海沿海;6月27日前后,绿潮外缘线最北端到达威海乳山南侧近岸海域;7月,绿潮主体向北偏东方向漂移,分布面积逐渐减小,进入消亡期;8月中旬,绿潮全部消失。
本年度绿潮影响岸线长,整体位置偏西;达到卫星可监测规模的时间较早;持续天数仅次于2008年和2012年;对渔业、水产养殖、海洋环境、景观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较重。
图13 2013年6月29日青岛市小公岛附近海域漂浮绿潮
图14 2013年6月30日绿潮分布
- ·八、海平面变化
-
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下同)高95毫米,较2012年低27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二高位。
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区域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特征。与常年相比,渤海和南海海平面上升较明显,均超过100毫米;黄海和东海海平面分别上升88毫米和77毫米;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降低,其中东海海平面低45毫米,渤海海平面基本持平,黄海和南海海平面分别低20毫米和22毫米。
2013年1月渤海到黄海北部海平面、5月全海域海平面、10月黄海南部到东海北部海平面均达到1980年以来同期最高位,较常年同期分别高180毫米、155毫米和180毫米;7—8月南部至台湾海峡沿海海平面较常年同期低28毫米,为2000年以来同期最低位。
图15 1980—201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
- ·九、海岸侵蚀
-
2013年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显示,我国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局部地区侵蚀速度呈加快趋势。河北省滦河口至戴河口砂质海岸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9.1米/年。江苏省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粉砂淤泥质岸段平均侵蚀速度为26.4米/年。海岸侵蚀造成土地流失,房屋、道路、沿岸工程、旅游设施和养殖区域损毁,给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较大损失。
2013年重点监测岸段海岸侵蚀情况见表11。
表11 2013年重点监测岸段海岸侵蚀情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
重点岸段
侵蚀海岸
类型
监测海岸长度(千米)
侵蚀海岸长度(千米)
平均侵蚀速度(米/年)
辽宁
绥中
砂质
112.0
28.1
1.8
盖州
砂质
21.8
18.0
3.8
河北
滦河口至戴河口
砂质
99.7
0.3
9.1
山东
三山岛—刁龙嘴岸段
砂质
15.8
6.3
2.6
江苏
振东河闸至射阳河口
粉砂淤泥质
62.9
36.7
26.4
上海
崇明东滩
粉砂淤泥质
48.0
2.5
10.1
广东
雷州市赤坎村
砂质
0.8
0.4
2.0
海南
海口市镇海村
砂质
1.4
0.8
8.0
- ·十、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
-
(一)海水入侵
2013年,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较为严重,主要分布于辽宁盘锦地区,河北秦皇岛、唐山和沧州地区,山东滨州和潍坊地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10~30千米。与2012年相比,辽宁锦州、山东潍坊滨海地区个别站位氯离子含量明显升高,辽宁盘锦和唐山监测区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水入侵影响范围较小,除江苏盐城和浙江台州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稍大外,其他监测区海水入侵距离一般距岸5千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江苏连云港滨海地区海水入侵范围略有扩大,福建长乐滨海地区监测区海水入侵呈加重趋势。
2013年重点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见表12。
表12 2013年重点监测区海水入侵范围
省(自治区、
直辖市)
监测断面
断面长度
(千米)
重度入侵
距岸距离
(千米)
轻度入侵
距岸距离
(千米)
辽宁
盘锦清水乡永红村
17.91
—
>17.91
营口盖州团山乡西河口
3.91
3.22
3.42
葫芦岛龙港区北港镇
1.92
1.65
>1.92
河北
秦皇岛抚宁
15.93
8.46
14.78
唐山梨树园村
29.01
—
25.57
沧州黄骅南排河镇赵家堡
6.24
—
>6.24
沧州渤海新区冯家堡
18.08
—
>18.08
山东
滨州沾化县
22.48
>22.48
>22.48
潍坊寿光市
21.66
21.60
>21.66
威海张村镇
6.56
2.86
3.04
江苏
盐城大丰裕华的镇Ⅱ
10.56
7.87
>10.56
浙江
台州椒江三甲
11.90
3.91
9.25
福建
长乐漳港镇Ⅰ
4.70
0.32
0.91
广东
茂名电白县陈村
1.12
—
0.39
湛江湖光镇世乔村
3.45
—
1.40
广西
北海大王埠
2.71
1.36
1.42
海南
三亚海棠湾
0.66
0.37
0.57
(二)土壤盐渍化
2013年,土壤盐渍化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滨海平原地区。与2012年相比,河北秦皇岛和唐山土壤盐渍化范围稍有扩大,山东潍坊监测区在枯水期时近岸站位含盐量略有上升,威海监测区近岸站位含盐量明显上升。
- ·十一、咸潮入侵
-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均多次发生咸潮入侵,其中珠江口咸潮入侵较为严重。
(一)珠江口咸潮入侵
珠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4次,前3次集中出现在1—2月,第4次出现在12月。广东省中山市南镇水厂监测显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2月19日,持续时间8天,过程最高盐度为9.72(氯度5 380毫克/升),出现在2月20日23时。
(二)长江口咸潮入侵
长江口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9次,其中3—4月出现3次,9—12月出现6次,咸潮入侵次数较2012年增加6次。长江口宝钢水库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7次,其中影响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的过程开始于12月6日,持续时间10天,过程最高盐度为1.59(氯度880毫克/升),出现在12月10日05时。
(三)杭州湾咸潮入侵
杭州湾钱塘江全年共监测到咸潮入侵过程2次,分别在8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浙江省杭州市南星取水口监测显示,影响较严重的咸潮入侵过程开始于8月21日,持续时间3天。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咸潮入侵统计见表13。
表13 2013年珠江口、长江口和杭州湾咸潮入侵统计
监测区域
起始日期
持续时间
(天)
过程最高盐度
出现时间
过程最高盐度
(psu)
珠江口
1月6日
5
1月8日07时
2.29
1月23日
2
1月23日23时
1.17
2月19日
8
2月20日23时
9.72
12月12日
4
12月14日22时
2.42
长江口
3月4日
1
3月5日00时
0.52
3月15日
4
3月17日23时
0.82
3月31日
3
3月31日22时
0.56
9月25日
1
9月25日11时
0.52
10月24日
3
10月26日20时
1.08
11月6日
9
11月10日07时
1.28
11月20日
6
11月23日22时
1.07
12月6日
10
12月10日05时
1.59
12月21日
6
12月23日06时
0.62
杭州湾
8月21日
3
—
—
10月4日
3
—
—
*本表统计范围为含氯超标持续时间超过1天(24小时)的咸潮入侵过程。
*杭州湾监测指标为氯离子含量,8月21-23日,过程最高氯离子含量为910毫克/升;10月4-6日,过程最高氯离子含量为894毫克/升。
- ·附录 名词解释
-
海洋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发生的严重危害社会、经济和生命财产的事件,称为海洋灾害。
本公报涉及的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绿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以及咸潮入侵灾害。
风暴潮
由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海上飑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叠加在天文潮位之上的海面震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称为风暴潮。分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
警戒潮位指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险情或潮灾,需进入戒备或救灾状态的潮位既定值,从低到高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见附表1)。
附表1 四色警戒潮位说明
警戒潮位分级
说 明
蓝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须进入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
黄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黄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轻微的海洋灾害。
橙色警戒潮位
指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橙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较大的海洋灾害。
红色警戒潮位
指防护区沿岸及其附属工程能保证安全运行的上限潮位,是海洋灾害预警部门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的潮位值。当潮位达到这一既定值时,防护区沿岸可能出现重大的海洋灾害。
海浪
海浪是海面由风引起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按照诱发海浪的大气扰动特征来分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台风浪;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海浪称为气旋浪;由冷空气引起的海浪称为冷空气浪。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所有波高按大小排列,取总个数中的前1/3个大波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有效波高大于等于4米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根据国际波级表规定,海浪级别按照有效波高进行划分(见附表2)。
附表2 海浪级别划分
海浪级别
有效波高(米)
海浪级别
有效波高(米)
微浪
Hs<0.1
巨浪
4.0≤Hs<6.0
小浪
0.1≤Hs<0.5
狂浪
6.0≤Hs<9.0
轻浪
0.5≤Hs<1.25
狂涛
9.0≤Hs<14.0
中浪
1.25≤Hs<2.5
怒涛
Hs≥14.0
大浪
2.5≤Hs<4.0
*Hs为有效波高。
海冰
所有在海上出现的冰统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还包括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和冰川冰等。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巨大岩体塌陷和滑坡等导致的海水长周期波动,能造成近岸海面大幅度涨落。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绿潮
绿潮是海洋中一些大型绿藻(如浒苔)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导致生态环境异常的一种现象。
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地壳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
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海岸在海洋动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后退的现象。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海水或与海水有直接关系的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展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是因海水入侵漫溢以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沿海土地含盐量增多的现象。
咸潮入侵
咸潮入侵是感潮河段(感潮河段指的是潮水可达到的,流量及水位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区段)在涨潮时发生的海水上溯现象。